历史典故学习

暗中勾结、串通作弊:“上下其手”

2019-04-06  本文已影响39人  牧都里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学习的典故是:“上下其手”。

典故简介:

春秋时期,西元前547年,楚国进攻郑国,郑国战败。楚将穿封戌把郑国大夫皇颉抓住了。楚国的公子围与楚将穿封戌争功劳,说皇颉是自己抓住的,两方僵持不下,就去找伯州犁评判。伯州犁说:“还是问问被抓住的皇颉吧”,于是,便把郑国被俘虏的大夫皇颉叫来。伯州犁对皇颉说:“他们争论的,是究竟是谁抓了你,你明白了吗?”,接着,伯州犁把手向上指:“你是被我王尊贵的弟弟王子围抓住的吗?”,又把手向下指:“还是被这个方城外的县尹穿封戌抓住的?究竟是哪个呢?”。这种暗示被郑国的大夫皇颉看出来,正好他对打败他的穿封戌也非常讨厌,就说:“我是遇到了王子围才变弱了被打败的啊。”

典故来源: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二十六年,楚侵郑。五月,至于城麇。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下其手,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 颉遇王子弱焉。”

炆钊浅解:

这篇典故非常有趣,让我们看到了古代人的智慧与生活习惯。首先,我来给大家介绍下这几个人:

郑国皇颉:这是郑国的一个高官。能被派遣到外面带兵守城,说明他应该很得国君信任,自然在为人处世上面,应该是个高手,所以才能看出伯州犁的暗示,最后也通过作伪证,得以巴结上了王子围,提前被释放回国。

伯州犁:他是楚国的高官,深得国君信任。这次问囚事件,他用心理暗示的方法,帮助了公子围获得了不属于他的军功,却为此得罪了军方的人,这说明了他是个见风使舵的奸猾之人,也暗示了他最后的结局(被新的楚王,也就是文中的王子围杀死了)。

王子围:这是个卑鄙的王子,能为了与穿封戌争功劳,动用伯州犁耍手段。而后来,当他当上楚王后,曾经问过穿封戌:“如果当年你知道我会成为楚王,你还会与我争功吗?”,穿封戌回答:“若果我知道你会反叛,我一定努力平定叛乱。”,而最后穿封戌也因为他的耿直,被封为陈公。由此见,王子围确实是个坏王子,但却是一个很聪明的君主。

穿封戌:楚国底层的一个县官,带兵打败了郑国。因为为人耿直,在被皇颉欺骗后,竟然打算打王子围而没有成功。最后,王子围造反篡位为楚王后,反而得以平安活下来,还成为了陈国的国君。

这四个性格迥异的人,为我们上演了一出如此精彩的好戏,实在是可叹,为人还是老实点的好啊。

典故小结:
后来人们用上下其手来形容暗中勾结做串通舞弊的事。注意:“上下其手”与“动手动脚”不是一个意思,不要混用。

用典示例:
《旧唐书.卷七十一.魏徵传》

“昔州黎上下其手,楚国之法遂差。”

网图  侵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