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美术教学浅谈——简笔画带给孩子的弊害
一直想写个文章来描述一下个人对简笔画的看法,也想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家长认识到孩子学习简笔画后,对孩子产生的不利影响。
其实我所说的“简笔画”是个宽泛的概念,以这个名字来代表“临摹式、模仿式”的卡通画教学,还包括我们成人把图形概括化、概念化的教学,比如老师在黑板画一笔,孩子跟着画一笔的所谓传统教法的国画,我都统一称为简笔画。
与简笔画相对的教学,是以儿童心理为依据,遵从儿童各年龄段认知特点针对性开展的“自主表达”式儿童画教学,也是杨景芝老师经常提到的“原创性绘画”。在绘画过程中孩子会对真实的事物有自己的感受,也有自己的兴趣点和表现方法,前提是一定要相信孩子原本就会画画,孩子会自行创造各种图形符号,而往往年龄较小的孩子的家长或者教师认为这种符号不像或者乱七八糟,在质疑孩子的过程中,孩子可能就不再愿意画宝贵的自我表现。
其实简笔画由来已久,无法去追溯他的过去,他本身是没有错的,他是成人把复杂的事物经过分析、炼化、简化形成的概念化的作品。但是直接把简化完的真实事物直接传授给孩子,就是大人的不对了,这就让孩子与真实事物之间拉了一道屏障,阻绝了孩子对真实事物的观察感受和自我表现。
简笔画自然有他合适的应用领域,但是我们大量的把他应用在少儿美术教学中,明显是一种认识上的愚昧和心态上的急功近利。
现在很多老师教简笔画的原因个人认为有这么几种情况:
1.所有的美术老师,考上大学必须经历素描色彩速写的训练,这些是成人的东西,孩子肯定画不了,那他们觉得就只能画简笔画了。越是高校的教师越是这么认为,特别是高考的画室想要教孩子画画,拿他们的思维教孩子指定是简笔画。
有必要说一下高考的东西孩子也确实是不适合,有家长一二年级就要让孩子学素描,说孩子连型都画不好,怎么画画呢?对于这类问题我早已经麻木,有时候遇到这些问题我已经到了懒得回答的地步,也让我因此流失一些新来咨询的学员。当然绝大部分家长已经不是传统的老思想了。
2.有的老师总是觉得小孩子画不了现实复杂的东西,或者觉得不教孩子画一个东西,孩子是不会画的。所以必须得一笔一划的教孩子,再一板一眼的涂色,今天教个小花小房子,明天教个小狗,孩子想画个小猫的时候还得找老师,没有老师就去买简笔画大全。孩子就这么一直与真实事物或自然界阻隔,没有任何孩子自己对真实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3.教师不学习,不去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少儿美术,不去了解各年龄段儿童特征。这种情况初学者可以去黄发旺,黄卫老师那边学习下,另外一定要看看杨景芝或罗恩菲德的书籍。后来我发现越是教高考的觉得自己画的好的老师,越不学习,非常固执,觉得自己画的好,按照自己的感觉一定能把孩子教成自己那样。也不知道那份自信是哪里来的。
说这么多,简笔画对孩子到底有什么危害?
1.固式化思维。
影响孩子一生最严重的问题,让孩子形成固式化思维,思维不敢发散(时间久了就是不能发散),不会观察事物,不敢调动自己的直觉去自我表现真实事物。
2.不敢自我表现。
孩子会对能重复画出一个很漂亮,很好看的简笔画形成上瘾状态。这样更加剧了孩子不敢(不是不会)去自我表现事物,因为那样孩子会觉得自己画的不像,更怕别人说孩子画的丑。其实小孩子自我表达出的那种稚拙的有稚趣的作品是天然的作品,是孩子自然的流露,没有绝对的对错和好坏之分。
3.审美层次的拉低。
有的时候让孩子临摹,偏偏选择审美趣味低下的作品,颜色也很艳俗。都说美术是提升孩子审美的,却拿世俗的审美进行教学,那审美如何提升?美的东西不一定是漂亮的东西,也许一个老旧的古屋,一位蹲在门口吸着旱烟晒太阳的大爷就有它的味道和美感。为什么很多好的摄影作品,偏偏拍一位沧桑的老人?一位并不漂的脸上晒伤的藏族妇女?这也许会折射出文化或者历史背景,或者这个人的生活现状等等。我没听说谁拍了一个漂亮车模的照片在摄影比赛中过奖。所以,既然孩子学美术,就不要再用世俗的大众审美去进行教学,审美是潜移默化的,我们的方向是怎样的,孩子就一定会受到影响,很多老师没想过这个问题。
文章为格物美术个人编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文献:
杨景芝《儿童原创艺术研究》;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199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