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记忆‖知县王椿和他的“顺庄法”
乾隆十六年,河南辉县人王椿来到寿光,先是干了三年的“临时知县”,三年后“实授知县”。乾隆二十六年因丁父忧离任,知寿光县十年,是明清寿光知县中任期最长的。
王椿来寿光做知县,无疑是接了一个“烂摊子”,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把寿光的赋税收足。“欠账太多了”。
不信你看:“缘山左称难治者首青,青以寿为最。向之宰斯土者率不克终,前邑令足以诫,予特为之忧焉”。
这可不是我说的,是推荐王椿的“伯乐”黄叔琳说的。换成现在的话说“青州府是砟子头,寿光县的头最难剃……”。
为了收足赋税,这位王椿老先生浪费了不少“脑细胞”!最后推出了“顺庄法”。
“顺庄法”说的简单点儿就是废除分隅劈社,以实际居住的“庄”,取代官方登记的“社”。一句话就是堵塞漏洞、“打补丁”,目的是防止“偷税漏税”。
为了摸清土地及人口状况,这位老先生没少下功夫,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完成了“普查”。“顺庄法”推行后效果立马显现。“征收不足的情况在此后五年均未再出现”。
推荐王椿的黄叔琳也没认错人,王椿也“争了脸”。
黄叔琳写道“大椿莅寿四年矣,邑素多蝗多灾,近皆无之。又逋欠多逃亡,大椿捐俸顺庄,疃社了然,输纳称便,士民勒石纪其事。之数者皆予得诸传颂如是,今成书具在,应非纸上空谈,大椿果不负予言乎”。
“顺庄法”的成功推行,成了“王椿模式”推广的政绩。在他主持编撰的《乾隆续寿光县志》就有大篇幅介绍了“顺庄法”。以至于都影响了刘翰周的《嘉庆寿光县志》。
这位老先生除了推行“顺庄法”,还创建同文书院,勘定寿光县与潍县、乐安县的边界。又拟《读书程》,撰《蒙养琐言》,修成《续寿光县志》三十卷,主持对文庙大成殿等建筑的修葺整理,撰成《廉可堂集》刊世,结合寿光自然气候条件,为寿邑百姓绘成《授时图》,并著《授时图论》,辑重要农业技术文献《论耕》、《土论》、《审时》、《辨土》,亲自总结农业生产经验,撰成《树桑要言》、《树桑书钞》、《耕田节录》、《开垦谕》等农业生产技术书籍,在全境推广、传授。
为了普查村庄及土地的实际情况,他走遍了全县,“工作之余”还写了不少“诗文佳作”,比如“过尧河诗”,“桂河马上诗”,“夜巡稻田诗”……
你看!同样干活,人家多高雅!用诗代替了“工作日志”。如果这位老先生能活到现在的微信、朋友圈时代,那绝对的“凡尔赛”。
听说在他离任寿光时,老百姓在他经过西关的路旁为他立了"去思碑"。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部分资料取自网络、乾隆续寿光县志、嘉庆寿光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