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陆氏族谱有此说 陆秀夫是三水人后代
在距今700多年的宋元大战中负帝投海殉国的南宋名相陆秀夫,原来是广东三水人的后代。最近,笔者在信宜陆氏族谱史中发现这一记载。
陆秀夫是楚州盐城(今属江苏)人众所周知,说他的祖籍是广东三水却鲜为人知。信宜陆氏族谱印制于1993年,资料却是从旧族谱里摘抄过来的。摘抄时没有留下作者姓名,文中有“国朝咸丰十年”和“同治九年”等文字,又讲述作者伯父在盐城当官的经过,由此可以断定原作成文于同治末年或光绪初年,距现在已有100多年了。
该族谱对陆秀夫的身世叙述颇为详尽,从五代后汉该支系入粤第一人陆训写起。陆训原是河南开封府人,代表后汉政权到肇庆当“端州牧”。他的4个孙子其中一人后来到了三水五顶岗海边村(现属三水市金本开发区海边村)定居。陆训的第五代孙叫陆讯,号海源,有功名,现每年清明仍受三水、高要、南海、高明一带部分陆氏族人的祭祀。陆海源生子5人,第四子叫陆保至,“居官江南淮安判”(应为“江北”,可能是传抄时所误)。陆保至生子3人:陆凉、陆益、陆真。陆凉、陆真亡故后回故土安葬,坟墓就在陆海源墓旁。老二陆益却留了下来,居住在盐城县东门外。陆益生一子叫陆念,号济南。陆念生一子叫陆秀夫,他43岁时背着皇帝投海殉国,死得轰轰烈烈。
由此看来,陆秀夫是陆训的第九代孙,他的祖父陆益仍属三水人,陆秀夫便是三水人的后代。
有趣的是,该族谱不仅写了陆秀夫的身世,还具体地写了他殉难的经过及其后人的种种际遇。
1279年,即祥兴二年春,宋、元军在新会崖门展开了一场惨烈的大海战。当“丞相(陆秀夫)见宋事已去,先逐妻刘太夫人下海,后逐二子励贤、励哲下海,然后抱帝,当天祝告尽节。”
这样一来,陆秀夫岂不是断了香火?其实未必。该族谱称:当驱二子(时),有近身军校知公(指陆秀夫)合门殉难,不忍忠臣绝嗣,即泅水暗将二子救出,公弗知也。二子被救出后,陆励贤在兵荒马乱中沿西江流浪至祖籍三水思贤窖附近,士人见他“狼狈而走,问之始知为海源公嫡裔孙,遂兴之处以为家焉。”此后,“天佑忠臣,娶妻生三子:绍忠、绍祀、绍昌”,“厥后子孙蕃衍”,“杂居广肇两府”。
陆励哲的经历则不同。他长途跋涉“逃回江北盐城”,结婚后生子绍恩。陆绍恩生三子,其中二人留居盐城,“三子桂生迁苏州府吴县”。陆桂生的十二世孙陆鹄,考了个进士到广东高要来当县令,后调往信宜,生3个儿子,从此在信宜落户定居繁衍后代。
富有传奇色彩的叙述,原来是有根有据。作者的伯父陆树英曾“宰盐城县”,一到任便到表彰陆秀夫的忠烈祠“叩谒”,并翻阅祠谱,与当地“讲论谱系,尽得其详”,后来又到吴县与陆桂生的后代对谱,得出上述结论。陆树英后来在给盐城父老的留别诗中写道:“我本崖山裔,源流住海滨,马迎新会尹,花种故乡人……”作者则对自己的家族不厌其烦地交代三水陆海源祖祠的建筑及祭祀情况,唯恐子孙后代忘宗背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