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最快乐r时光更可能出现在82岁
提到衰老的话题,我一万次地推荐你去看韩剧《我亲爱的朋友们》。
这部豆瓣评分高达9.5的韩剧的主角不是高富帅,也不是白富美,而是一群迈入耄耋之年的老人。
为什么我要让你去看这些满是皱纹的家伙?那是因为在剧中,所有的老人都抽离了世俗所给予老人的身份定义。
比如从来没有得到任何人重视的阿菀的母亲,喜欢去舞厅寻找存在感;如没有上过大学的忠南阿姨为了能实现上大学的梦想、仍然坚持念高中课程;纵使被眼前的琐碎家事困住,却仍然想去环游世界、实现“死在路上”梦想的晶雅阿姨;还有那个因为孤独想去自杀、可又因为春日里一颗好看的树而活下去的喜慈阿姨……
这部剧的意图很明显,是希望通过这群举杯而乐的花样高龄组,让世人看到老年人一样可以追逐梦想、一样拥有童真、一样需要尊重。
可以说,这部剧打破了世俗对老人的脸谱化印象,意在呼吁人们重新看待老年生活。
也许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样的生活方式可望而不可及,因为衰老对于他们而言只意味着悲伤和走向死亡的黑暗。
如果你是这样的人,我推荐你去看《最好的晚年》这本书,它会让你对衰老重新思考、重新燃起希望。
这是加拿大国宝级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丹尼尔·J·列维廷奉献给我们的一本重新定义长寿的书籍。书中从科普的角度讲解了老年生活是怎样的,将会面临的困难,而更重要的是,他揭示了与衰老相关的种种神经科学的真相,证明变老从某种角度来说反而是令人幸福的一件事。
01、3岁看到老,这是真的吗?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3岁看到老。也就是说,透过一个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感受到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是,现代人格科学概念之父刘易斯·R·戈德堡却持有相反的观点,他说:“人们能在人生的任何一个阶段提升自我”。这种提升指的是人格的提升。
心理学上有个从“大五人格模型”理论,主要是说大约有五种特质可以涵盖人格描述的所有方面。这五种特质包括外倾性、宜人性、责任心、神经质性、开放性。也就是说,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可以从这五个方面做分析。
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因基因、环境、疾病等发生改变。那么,当然,自然的衰老过程也会从多方面导致人格发生转变。
列维廷在书中就概括了老年人人格变化的趋势,这些总结也许会让我们对老年人有个新的认知:
[if !supportLists]第一,[endif]老年人的自控力和自律性比年轻人更胜一筹。其实,从20岁开始,人的自控力就呈以每10年为单位稳定增长的趋势。但是灵活性却在20岁后以每10年为单位逐渐下降。
[if !supportLists]第二,[endif]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的情绪通常会越发敏感,而女性则表现得更为坚强。
[if !supportLists]第三,[endif]青春期时人的开放性逐渐增加,之后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
[if !supportLists]第四,[endif]宜人性随着年龄的增长显著提高,老年人情绪更稳定、更镇定,更在意能否给他人留下好印象,因此更可以与人友好合作。60岁以后,情绪障碍、焦虑和行为问题 逐渐减少。
[if !supportLists]第五,[endif]责任心在50岁以后开始逐渐下降。
虽然人格有着这样的变化趋势,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不同的人活出不一样的老年。
生活中不乏这样人,一旦退休,就败在了年龄上,开始碌碌无为、不知所终,结果真的很快就衰老颓废下去。
可是我们看:钟南山,快90岁的人仍然奋战在抗疫第一线上;杨绛先生在百岁之年还出版了中篇小说《洗澡之后》,这样的人其实也不胜枚举。难道他们有与我们不同的血肉之躯?非也。只是他们从来没把年龄当成改变的借口而已。
在列维廷看来,要想拥有一个康乐晚年,就要避免对人格有消极影响的特定环境、习惯以及刺激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改变自身人格及对环境做出的反应。这个理念被它称为是COACH原则,也就是好奇心(Curiosity)、开放性(Openness)、关联度(Associations)、责任心(Conscientiousness)和健康习惯(Healthy practices)。
这五大原则是对我们余生影响最大的五大生活方式。每个年老的人都要在这几方面做出努力,不要以年龄为借口说“不能”。
02、年老了,记忆力真的就衰退很严重吗?
从卧室来到客厅突然忘了要找什么,看到某个很熟悉的人却突然忘了他姓什么,话到嘴边却想不起要说什么,于是我们会认为自己老了,为记忆力的衰退而懊恼和悲哀。
其实,事情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
随着年龄的增长,暂时性的失忆出现再正常不过了,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神经系统总体在转向自我。也就是说,在40岁以后每10年为单位,大脑都会用更多时间思考我们的内心所想,而不是从外部获取信息。换句话说,就是大脑的关注点发生了变化。
虽然实验室的研究结果常常会告诉我们老年人的记忆力比之年轻人会差距很大,但是专攻压力问题的神经科学家索尼娅·卢比安却认为,其原因主要在于记忆力测试的方式给了老年人很大的压力,才导致结果比实际情况糟糕很多。
一般来说,新事物、不可预测性、缺乏掌控性和对自信心的威胁是人类的四大压力来源,而老年人在接受记忆力测试时,往往面临着所有这四项压力源。
因为试验往往是在实验室进行的,那就意味着老年人要来到陌生的环境,可能要四处寻找停车位、找电梯、找房间。等到实验开始时基本已经到了中午或下午的时段,这距离老年人起床的时间可能已经过去七八个小时,思维活跃期已经过去。再加之实验助手往往是年轻人,他们在心理上自然倾向于老年人记忆力差。诸如此类,都成为参加试验的老年人的压力源。
卢比安为此特意改变了传统的试验形式。她提前一天让老年参与者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而且挑选了一名72岁的研究助手替代通常的学生助手。实验开始前,她与这些老年参与者分享零食茶点,还拿出一些温暖治愈的相册与他们一起分享,以此消除所有的压力源。最终测试结果表明,老年人和年轻人的表现的一样好。
其实,老年人表现出的记忆力差很多时候是因为感官能力下降导致的。就像前面说的,老年人话到嘴边说不出来,其实并不是忘记事情本身,而是因为忘记了发音,这是大脑皮层左岛叶萎缩的结果,这个部位是参与对语音的检索。
当然,衰退总是无可避免的,在记忆力的问题上,我们在60岁以后就要以10年为单位逐渐退化了。不过,我们也不是无计可施。
对于老年人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前额叶皮层失去了一定活力,所以更容易分散注意力。所以,集中注意力专注于当下发生的事情非常重要。可以通过正念练习来训练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03、年老后,身体系统是全面衰退吗?
在传统观念里,衰老就是一个人彻底退化的过程。其实,这并不准确。列维廷告诉我们,老年人的一些系统的确是衰退的,但是与此同时,另一些系统却变得更高效。
以前面我们所说的感官衰退来说,随着衰老是无可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大脑本身还有一个强大的功能,那就是感知修复。
其实感知修复功能并非只是老年人的专利,这项功能从4个月到8个月大时就开始了,而且成人水平的感知调整在5岁左右就出现了。
因为虽然我们五官俱全,但它们并不能完美地呈现出世界的真相。就像大家熟知的视觉盲点,但是这并没影响我们去看这个世界,其功劳就在于大脑填补信息的功能。而且,最鼓舞人心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越加丰富,感知修复的频率会越来越高。
因此,即使衰老使得感官受体退化,大脑也出现萎缩,但是感知修复程度仍然可以提高。这就是衰老带来的一个脑部补偿机制。
也就是说,我们逐渐老去的大脑有着自我调整、自我治愈的能力,它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办法,这也就是随着年龄增长,我们会拥有越来越多智慧的原因。
因为老年人的神经网络会不断进化,能够以先前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从中对事物间共同的原理进行抽象化;能够发现年轻人可能无法观察到的问题的核心,同时还拥有更多的经验用以类比和借鉴。
老年人的这种大脑变化,自然使得左右脑能够更自由地交流,让逻辑与直觉碰撞。
当然所有这些变化,并不能自然发生,还是归结到我们前面所说,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转变的动机和努力。
最后将诗人狄兰·托马斯的话献给所有年老的人:“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人在晚年也应燃烧生命,怒斥光阴的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