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7
旅行宜昌:宜昌大撤退纪念园
宜昌大撤退纪念园,在夷陵长江大桥桥下。主体雕塑长15米、高9米、厚3米,采用数字和铁锚组成,外形取船和长城之形。钢筋混凝土骨架外贴红色花岗岩浅浮雕,通过定格时间、浮雕表现了当时的历史场面,突出了“宜昌大撤退”发生在1938年10月的时间内涵。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抗战开始,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部署了向内地坼迁的紧急计划。上海的工厂和南方沿海、沿江工厂企业纷纷内迁武汉。1938年初,大量企业物资设备和人员云集武汉。
1938年4月,武汉会战打响,战争异常激烈,迫不得已,国民政府决定,将所有已迁至武汉的工厂设备及机关学校,再次迁往长沙、宜昌、重庆等地。8月武汉战事吃紧形势不利,国民政府再次发出撤退的紧急命令。
顿时,各路兵工器材和人员同时向宜昌聚集。1938年十月武汉失守,唇亡齿寒,宜昌再无屏障。蒋介石发出命令:“所有物资和器材,务必五个月内运输入川”,并委任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为交通部常务次长办理此事。
“人生的快慰不在享受幸福,而在创造幸福;不在创造个人的幸福,供给个人享受,而在创造公众幸福,且创造、且欣赏并与公众一同享受。”这是卢先生经常讲的一句话,民生公司的最后意义决不是帮助本身,而是帮助社会。
民生公司是这次大撤退长江航运的主力军,从8月就开始运输撤退物资。10月23日卢先生在宜昌召开紧急运输工作会议,并与24日作出赶在三峡枯水季到来前,以40日为限,要求运走迁来宜昌现存人货的决定。集中调配能行驶三峡航段的轮船24艘(其中民生公司有22艘),征调民用木船800余只协助运输。至12月底,已将8月以来积压在宜昌的人货扫运一空,运送器材总重量9万余吨,人员3万多人,同时下运赴前线参战的抗日将士一万余人。
发生在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宜昌大撤退,一直被誉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因为中国战场上的这场大撤退,与法国敦刻尔克大撤退的紧张程度没两样,甚至比敦刻尔克更艰苦。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上世纪40年代初,德军向法国进犯时,33万英国远征军和部分法军溃退到法国海港敦刻尔克,通过英吉利海峡向英国的撤退。而中国战场上的这场大撤退,与敦刻尔克大撤退为同一段时期,当日本侵略军发动枣宜会战前,在宜昌江面上进行的一场全国重要兵工机械和人员向后方大转移的撤退。
大撤退中牺牲的民生公司员工,有100多人,他们的名字,清晰地镌刻在花岗岩基座的侧面。一个一个念过这些真实姓名的人,就像手捧鲜花,祭奠家族的先辈。耳畔油然会响起卢先生经常讲的话:“人生的快慰不在享受幸福,而在创造幸福;不在创造个人的幸福,供给个人享受,而在创造公众幸福,且创造、且欣赏并与公众一同享受。”,民生公司的最后意义决不是帮助本身,而是帮助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