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一)
第七章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
【停滞、绝望与希望】
在这一章的开头,帕克·帕尔默引用了皮尔斯《待垦之路》中的一段诗:
“它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
它始于你真心去做,
它始于别人说了'不成'而你继续坚持,
它始于你说'我们',
而你清楚'我们'是何人,
且你一心要天天壮大'我们'。”
这段诗让我们明白了,真正优秀的教师无疑都是有着职业认同的教师。这一观点我非常接受,并认为任何一个行业的优秀者都是如此,如果自身不认可自己的职业,不可能成长为优秀,能力再强,没有职业认同,总有“内力”不足之时。
无论我们所接触的环境,还是作者在书中所描述的美国教育现状,无疑都是有着很多的问题的,这些问题令作为教师的我们痛苦不堪。分数、升学、时间的大量投入,成为主旋律,似乎很难让教师具有真正的职业认同,我们何去何从?
在本书的第七章,帕克·帕尔默试图为我们指明出路,简单说就是:心怀希望教学,过一种不再分离的教师生活。大的环境我们无法改变,自身可以自己把握,当我们沉浸于抱怨,甚至是由抱怨而生发“怨恨”,是一种消极的态度,不利于自身的发展。要想发展,我们必须心怀希望,只有希望,我们才可能看到神圣、看到尊敬,引书中所言:在我们的眼里,“当什么都不再神圣、不值得尊敬时,我们最多只能达致平庸。”
而如何“不再分离”!作者试图通过提取一般运动本质上的特点的四个阶段来告诉我们,从自身开始变革。
第一阶段: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任何人强加于我们头上的惩罚莫过于我们在自我泯灭的妥协中的自我惩罚。
环境可以令我们不爽,但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是谁?我为何而工作?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言:“人们站在选择的十字路口:要么,一直让自我枯萎,要么坚持呼唤美好生活和优秀教学之来源的自身认同和自我完整,必须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枯萎还是发展,是个问题,关键在于自我。沉浸于抱怨外在环境的过程,正是自我枯萎的过程。
第二阶段:组建志同道合的共同体。
孤单者似乎觉得只有自己孤单,那是因为你不敢或者没有进行孤单的表达。孤单在内心,是一种封闭的孤单。当然,对于表达,大多时候我们会心怀恐惧,因为它时常会招来指责。如果没有承受可能指责的耐力,你就不可能有表达的勇气。积极表达,勇于表达,是组建志同道合的共同体的第一步。
第三阶段:走向公众。
任何变革都不可能是温室中的花朵,见不得大风大浪。必须要靠走向公众,来接受考验,并在考验中通过反馈而及时的调整。在实践的考验中完善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走向公众是一种开放的心态。
第四阶段:基本认识应该是这样的,任何人所能够提供的奖赏都比不上他们自身按照自己的本真生活所获得的内在奖赏。
幸福是每个人毕生不懈的追求,而幸福是主观的。他的幸福加诸你身可能是一种痛苦,而他的痛苦对你而言则可能是幸福。关键在于自身的追求。
回归主题,教师的幸福在于自我认同和自我完整。经历以上四个阶段,从自身开始变革,我们才有可能过一种不再分离的生活。
真正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也许帕尔默想要表达的也就是王阳明心学中主要的思想:“知行合一”!
不再分离——心怀希望教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