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楼梦》有感
一曲红楼梦,似梦似幻似迷。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读来让人欲罢不能。多次读《红楼梦》,感受各不同。
初读开头,就写到甄家,几回后才是贾家。当时并无多想,觉得是赘笔。再读时仔细一品,便恍然大悟。这是在暗示,“甑”即“真”,“贾”及“假”,以女娲补天遗留下的一块玉来开启故事开端,本就是虚无缥缈的无根之说,何况由此衍生出来的爱情故事更是犹如美丽的肥皂泡,其结局想来也合情合理。只是苦了醉心于宝黛爱情的看客,悲叹爱情的悲苦,感慨黛玉的聪慧多情无法自拔。如此一想,让我拍手叫好,不由得赞叹曹雪芹别出心裁的想法,又佩服他能写出如此背景和关系复杂的巨作。全书让人若有所思,我也隐隐猜出了这“何为真,何为假”的真理。
读到大观园中作乐,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繁华时,感慨作者的大格局,没有见过大世面是写不出它的恢宏的。仿佛眼见宝玉痴笑,众姐妹追逐打闹的场景。闭眼想象,那万紫千红的花容也不及众美眉的俏丽灵动、顾盼生辉。那些莺莺燕燕,嬉笑怒骂的俏佳人,恐怕柳下惠在世,也能被眼前的美折服吧?贾府最鼎盛繁荣,是盛极而衰前的昙花。
最让人动情和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宝玉和黛玉的凄美爱情,看得我潸然泪下。双向奔赴的爱情如此难得,况且是清朝豪门深似海的贾府。宝黛心意相通,情投意合,却最终阴阳两隔,没有造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佳话,酿造了凄美悲惨的苦酒,令人扼腕叹息。被棒打鸳鸯,世俗的限制,门第差别,社会的教条,是悲剧的始作俑者。看似在描写两个人的悲剧爱情故事,实则在控诉世俗的枷锁。
细观黛玉垂泪,何人知是贾府衰败的前奏?最令我感到悲伤的莫过于黛玉泪尽而逝。读到此处,我感慨万千:“上一世的浇灌之恩,用一世泪水还尽,再无牵绊。”这是世人的解读。黛玉烧诗帕,眼中却再无泪水,最揪人心。那让人怜惜的林妹妹,才貌双绝,终香消玉殒,让人惋惜。禁不住探寻“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答案。其实《红楼梦》的结局,宝玉的单纯叛逆,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懂事,湘云的活泼可爱……这些终就香消玉殒,灰飞烟灭,成了贾府曾经辉煌的过往。“虎落平阳被犬欺,落架的凤凰不如鸡”,权倾朝野的贾府“树倒猢狲散”,轰然倒塌的堡垒下注定没有一个人能全身而退。
在青埂峰下,仿佛看见曹雪芹讽刺的笑,笑世俗的眼光,笑贾府的争夺抢劫,笑清政府的腐败。又感叹“何为真,何为假,一切梦一场”。
想想我自己平凡、简单的生活,无论是《红楼梦》还是“真假之说”都似解非解。就如书中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