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书

2023-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果然Y

“书非借不能读也!”这句话耳熟能详,出自清袁枚的《黄生借书记》。那是由于以前书的珍贵,只有少数人家有书,借一次不容易,主人借你一次给你极大的面子,你要珍惜,赶快读完,赶快还,“有借有还再借不难”。

我小时候家里除了教科书,只有老老叶当队长开会发的《选集》。村上只听说有借农具,没有谁家会有书借。镇上的书店是有书的,但品种也不多,也哪会象现在一样敞开柜台,全部在高高柜台里的玻璃橱窗里,不买不给你翻的。想想也是,我们乡下孩子哪个不是两手乌黑,十指甲污泥,被你一翻,这本书肯定完蛋。邻居阿峰更是有半年两朵浓鼻涕的,万一粘到书上那是孔夫子都要跳出来说罪过的。

第一次看见许多书是在小学四年级。我的班主任刘声锵老师颇有创意,他让我们每个学生提供一本书,交到班级图书馆,然后每周一次换书看。我家没书,我特意让父母给了两毛钱,买了一本《我的弟弟小萝卜头》,这是书店最便宜的故事书。当然其他最便宜的一本也被我买了,八分钱的一本《谚语谜语》,大小只有现在身份证那么大。谜语那本是我买的人生第一本书,也不是我喜欢它买回家的,实在是那天我一共有八分钱,不知是妈妈还是奶奶给的,有可能是让我到街上吃“阳春面”的,那时,一碗阳春面八分钱,我到书店,那个柜台比我高,我还拉上我的小姐妹芳一起去的,徘徊好久,才鼓足勇气,对那个吹牛吹累了休息一会的营业员说,“我要买本八分钱的书!”对,我是这么说的,我的原意是想买一本象娘舅家表哥哥一样的连环画本,表哥把每一本书都包好封皮,锁在一个木头箱子里,从来不肯借给我看的。营业员说八分钱只够买这本。我和芳还是很高兴,连着一个礼拜一起看这个书。我还给村里的全妹姐姐看,当时有个村民因为赌博被抓,我记得我们用了这个书中的一句,“某某这几天象六月里穿棉鞋——热脚(日子)难过”。我们几个人开心的很,绝对这个书也不错,说的话好贴切生动又有趣。

后来街上流行借“小人书”,一个象门一样大的架子,上面一格一格,书的腰部被松紧带绷着,你可以花一两分分钱一天借书,而且要保证书不破坏。我没钱,没有借过,每次上街只是远远看看。

我的借书经历开始于中专时期,学校图书馆。记得为了表演一个讲笑话的节目,我翻遍图书馆仅有的几本笑话书,有现代的古代的,看了三天,最后选了两个把自己逗乐的笑话。表演时,竟然在讲之前把自己笑的控制不住,蹲在地上好久才表演成功。现在想起来也没那么好笑了。后来到呼吸科聚餐,偶然想起另一个近视眼吃螺蛳的笑话,竟然成为经典笑话,也归功于那时借看的书。

工作以后,我在单位图书馆和吴江图书馆都借书,那时我也与现在一样,一次借一堆,五花八门都看,这周名著,下周武打书,再下周言情小说,探案的我一般不看,我虽然在医院见的多,实际我胆小,不喜欢恐怖和血腥。

吴江图书馆在工人文化宫时,我不仅自己去,而且在女儿幼儿园就办了借书卡,也是常常去。

现在新的图书馆是更高大上,图书成千上万,借书随便借 ,连押金都不用,过期不还也基本不扣钱,一卡可借五本。而我竟然有十来年不大借书,真是没有理由。那十年我只看杂志,看读者。

幸而 ,我这两年又开始慢慢恢复借书,即便眼睛老化了,即便借的也不多,但是,我觉得保持这个习惯真好,读书总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

(睡前突然发现没写完,匆匆写的,可能有点乱。其实有很多内容可以好好写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