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照在串场河畔 33/二
岁月留痕 33
刘敏听说吴回士托人带回了不少书。异常高兴。这些都是她梦寐以求的。文革时期,破四旧,立四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一概都是封建社会的残渣余孽,统统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再踏上一只脚,叫它永远不得死灰复燃,卷土重来。
在越左越革命的极左思潮裹挟下,成批的历史文献被当作四旧而焚烧,付之一炬。对此,刘敏感同身受。直到下放时,破四旧运动虽说有所缓和,但有幸存留于世的古代文献,书籍,字画等,仍不能上架,在书店出售。对于酷爱古典文学的刘敏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平息的心中之痛。连在校的语文课本也被集中处理了。精神上的饥渴,文化上的缺失,急需补充与滋养。刘敏自小就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她以为,什么都可以没有,唯独不能没有书,有了知识的营养,就能使无知变为智慧,就能跳出贫穷落后,创造出社会的奇迹。这些哲人之语,刘敏坚信不疑。也正因以此为依托,为精神支柱,刘敏潜心学习,养成了记笔记,写日记的习惯。
自从参加蘑菇采摘,不仅生活觉得充实了许多,又能在间隙之余,定下心来,温习和回忆一些书本内容。心情也愉悦起来。
一大早,太阳尚未露脸,树叶、草尖上仍挂着晶亮的露珠,晨风中轻轻地摇曳,迎接又一天最美的朝阳。尽管,日上三竿以后,大阳的热能会把露珠儿带走,化作淡淡的缕缕青烟,弥漫消失在一望无际的天空,留下的露珠却仍旧笑脸相迎每一天的到来。
早饭后,刘敏兴高采烈,轻抚湿润的垂柳枝叶,一路轻盈,一边哼着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的歌儿,来到菇房。见天色还早。四周一片静谧,凉爽清润的微风拂面滑过。心里舒坦而怡畅。不知不觉间又想起了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情不自禁地地背诵起来,自已不觉什么,别人听了无疑是一种美妙的的艺术享受。她的背诵,抑扬顿挫,咬字清晰准确。这是她花了若干个晚上,对着小河、对着树林、仰望蓝天星空而炼就的,因此也特别喜欢。
当背到“东船西舫悄无言”句时,下一句却一时忘却,卡住了,一时续不上下句。正暝思苦想之时,远方传来略带苍劲而又粗犷的声音:“唯见江心秋月白”之后又嘎然而止。这不就是自已一时想不起的诗句吗?心中暗想,清晨人静,乡村僻壤之地,居然也有人酷爱唐诗,若无丰厚的学养,对该诗的深刻理解,不达倒背如流的境界,不可能与自己所背诵的衔接得天衣无缝,转落无迹的。心中不禁暗暗佩服,又觉得自愧不如。心中一阵高兴。看看天色还早,又继续背了下去。当背到“住近湓江地低湿”时,她故作遗忘,停了下来,远方继续传来“黄芦苦竹绕宅生”句。
这时,她惊叹此地有高人蛰伏。不由在自愧不如的同时,慨叹自己的渺小浅陋。暗下决心,一定要一识庐山真面目,向高人学习,拜他为师。
老孙来到刘敏身边,简单询问了一下昨日工作情况后,便开始工作。闲暇之余,二人不知不觉地拉起了天南海北,古今中外。
“你喜欢白居易的诗?”老孙突然发问。刘敏愕然,点了点头。
“还喜欢什么?”刘敏据实回答,侃侃而谈,如数家珍。老孙听了点头称赞。在肯定刘敏好学精神的同时,多了解一些中国文学发展史,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文学的发展阶段一定要有个大概的了解。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的魂,先贤至圣之智慧。
老孙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谈起,直到唐宋八大家,至而唐诗宋词,元曲,其代表人物等等,上下几千年,纵横十万里。
刘敏听了惊叹不已,有些则似懂非懂。不甚了了。
刘敏直言不讳。向老孙说起了刚才接句之事。此时的老孙也直言相告。其目的是一解刘敏之惑,二试自己此前所学巩固度如何。别无他意。
刘敏疑团顿解,更增添了对老孙的崇敬之情。也进一步坚定了自己求学的决心。老孙对刘敏说,琵琶行诗,前有序。作者说了作此诗的目的因由,计一百三十六字。全诗六百一十六字。是白的代表作之一,与之齐名的还有长恨歌、秦中吟等。白居易是唐代李白杜甫以后成就最高,作诗最多的伟大诗人。他不仅创作颇丰,在诗歌创作的文学理论方面有突出贡献。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四大类,有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等。白居易的词除开宋词之先河外,艺术性很高,为历代文人传诵称道。
刘敏听了称奇不已。除了钦佩之外,对老孙的身世经历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只是异地他乡,萍水相逢,不便多问。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