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解读与设计
我第一遍读《呼兰河传》就爱上了这本书,留在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祖父的园子以及“我”和祖父的快乐时光。萧红的文笔很干净也很自然,全书随处可见诗一般的语言,令人耳目一新。作者始终站在一种比较冷静的角度回顾卑琐而平凡的呼兰河生活。呼兰河城是宁静的,地方不大,却有着独特的风俗,它是一座具有传统和封建意义的小城。人们的思想没有开化,把希望寄托于鬼神,生存之上没有过分的要求。生活简单而卑琐,处处充满着流言与偏见。开篇,作者对呼兰河城有了全篇的概述,地方不大,错落有致,偶有惊喜。接着,作者介绍了呼兰河城人们对精神生活,丰富而多样,多求鬼神。最后,作者以具体的人来切入,展现了不同人物的生存状态。
作者将自己化身为一个孩子,有时候又站在一个叙事者的角度,有时又高于叙述者,站在冷静的角度看待呼兰河城的一切。城里的人们很无聊,他们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而然地死去,每天除了追求温饱就是关心周围的琐事。因为人们观念的落后,思想的落后,造出了一幕幕令人心酸的悲剧。最令人惋惜的要数小团圆媳妇,一个聪明伶俐的姑娘受到了无数的迫害,最后被摧残致死,是一个惨痛的现实悲剧。很多自以为高尚的人加入其中,上演了一幕幕闹剧。作为读者,我很悲痛,也很想控诉。可是,从头到位,作者的视角很冷静,她是经历过这样事情的人,记忆更加深刻。萧红这篇小说完稿于1940年,距离她出生已经有29年。她的祖父于1929年逝世,在小说的最后,作者如是说:“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现在埋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大四五岁,祖父也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平淡的文字间透露着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祖父对于萧红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也是萧红童年最美好的依恋。作者写这本书并不是要控诉什么,也要批判什么,而是表达对故土的思念。虽然她记录的并没有多少幽美的故事,更多的是一些艰难而琐碎的人生。透过这些琐碎平凡的背后,我们或许能明白很多,这是读者的自由,也是作者给予读者的自由。
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呼兰河城的民风民俗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特定的人物也能够让学生感悟到不同制度下的生活。能够比较切合儿童兴趣应该是祖父的园子。这座园子表面上是一座菜园,实际上也是萧红童年时期的精神家园。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讨论,祖父的园子里有什么?园子的四季有怎样的变化?园子给萧红的童年带来了什么?这座园子仅仅是座园子吗?通过引导孩子思考,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够感受到园子的快乐。园子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连接了萧红和祖父的亲情,成了祖孙两美好的回忆。那你和祖父祖母或者外祖父外祖母又有哪些共同美好的回忆?通过读引导孩子思考。现在的孩子留守儿童偏多,对于祖辈的爱会更加敏感,也希望通过阅读引导孩子去思考这份爱。这种爱不同于父母的爱,兄弟姐妹的爱,同学的爱,祖辈的爱可能更宽容。引导孩子讨论完后,就可以动笔写写了。
我为什么独爱《呼兰河传》,与我的爷爷是分不开的。爷爷是个很勤劳善良朴素的人,身材高瘦,人很精神,常年穿着他那破旧又整齐的蓝布中山装。小时候,爷爷陪我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他经常在楼上编织各种竹制品,我在一旁学;每次轮到我放牛总喜欢偷懒,他会念叨几句又把牛放出来吃饱。自打我有记忆开始,爷爷几乎不和人争吵,对人总是客客气气的,也没有任何抱怨。爷爷总喜欢养牛,而且把牛照顾得特别好。经常到山上割草给牛加餐。等到种田的时候,需要牛出力了。牛背上总会出现道道鲜红的口子,爷爷看着非常心疼,耐心温柔地抚摸牛背。因为有了祖父,萧红面对惨淡的人性依然感受到了爱的温暖。因为有了爷爷,让我感受到了勤劳朴实善良的美好品行,像一颗种子牢牢地在我心里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