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261-1 大雅•生民之什•烝[zhēng]民(一)
《烝民》,同《崧高》,是首送别时的颂赞诗。
-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
上天造就众百姓,有着形体有法则。人的常性与生来,追求良善是美德。上天监察周王朝,昭明之德施于下。保佑这位周天子,生下仲山甫相辅。
-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
仲山甫有好美德,温和善良有原则。仪表端庄好面色,谨慎小心负责任。遵从古训不出格,勉力做事合礼节。天子选他做大臣,颁布王命管施政。
烝民:意即庶民,泛指百姓,是春秋战国时代及之前历代对“百姓”的称谓。烝,众。
物、则:严粲《诗缉》:天生烝民具形而有物,禀性而有则。
秉彝:常理,常性。
懿:美,多用来称颂美德。
假:至。
仲山甫:人名,樊侯,为宣王卿士,字穆仲。
式:用,效法。
若:选择。
赋:颁布。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国风》是按国别编排,《雅》《颂》则以十篇为一组,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
如《小雅》从《鹿鸣》到《鱼丽》十篇,就称为《鹿鸣之什》(伍、什是中国古代的计数单位,“某某之什”,即某某等十篇诗)。《大雅》从《文王》到《文王有声》十篇,就称之为《文王之什》。《周颂》从《清庙》到《思文》十篇,就称为《清庙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最后一组篇什内。
《大雅》共有三十一篇,多为西周王室贵族的作品,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的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荡之什》:荡、抑、桑柔、云汉、崧高、烝民、韩奕、江汉、常武、瞻卬、召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