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札记(7)——略析荀子哲学思想
文/金之广
荀子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卒于兰陵。荀子是继孔子、孟子之后的又一个大儒。
正如上一篇《哲学札记(6)略析孟子和孔子政治学说的小异》中所言:“荀子攻击辩者(即后来的名家),但他却受益于辩者。”其实,荀子不仅批评辩者,诸子百家的流派中,受他批评的有许多。其著作《天论》又言:
慎子又见于后,无见于先。老子有见于拙,无见于信。墨子有见于齐,无见于畸。宋子有见于少,无见于多。
又有《解蔽》:
墨子蔽与用而不知文。宋子蔽于欲而不知得。慎子蔽于法而不知贤。申子蔽于势而不知知。惠子蔽于辞而不知实。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
综上所述,可见荀子不管什么老子墨子孟子申子惠子,什么道家墨家儒家,统统批评,以自己观点和主张,指出诸家学说的不足或错误。
批评百家之短,吸收百家之长,是荀子聪明的做法,由此铸就了其学说的与众不同和惊艳绝伦。这也反映了荀子知识的渊博、见解的独到、敏锐的观察、超高的悟性。
1、关于“天”
庄子核心学说就是“天道”,但荀子却置于不屑。“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这是荀子对庄子哲学的批评,激烈的反对。
荀子论天,摒弃天道,重视人治,叫人不与天争职,叫人与天地参,征服天地以为人用。
2、关于“性”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可谓是孟子的性善论,也是孟子哲学的中心问题。
但荀子高举大旗,反对孟子的性善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指出人性是恶的!
荀子既然敢于站在对立面,就有其依据和论述。”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又耳目之欲,有好色焉。”旨在说明人的天性中,有种种欲望,倘若顺着去做,肯定做出许多恶事来。正因人性本恶,所以必须有礼仪法度。
孟子是“性”是善良的源泉,而荀子则把“性”视作恶的源头。立场不一,观点就不同。
3、关于“礼'和”乐“
作为儒家的荀子,同孔子孟子一脉相承,都很重视礼制和乐制的宣传。在荀子看来,人性既然是恶的,更要使用礼仪音乐来培养人的情操,节制人的情欲。
荀子除上述观点和思想外,荀子还反对进化论,重视教育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