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在远方读书

荆轲刺秦与大国崛起

2023-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小鹿学诗


荆轲刺秦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27年,距离东晋陶渊明时代已经将近六百年之久。从秦非阳建立秦国开始到东晋,中间经历了楚汉,西汉,东汉,三国,到三国归晋,其历史苍桑之感犹在眼前。此事最早记录于《史记·刺客列传》,作为西汉一家三代为史的司马迁距离荆轲刺秦事件发生的年代并不久远,其事件的真实性应该较高,且司马迁为良史,虽然其描述过程及人物刻画不免有所夸张或诡异,但其事实还是能靠得住的。后东汉建立,刘向整理战国史料,重新编写亦把荆轲刺秦王事件载入《战国策》中的《燕策三》,其事实与史记并无不同,而其文采更高。此后,便再无歌颂荆轲的史料出现,直到陶渊明一首《咏荆轲》面世:

《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

  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

  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

  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

  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

  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

  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

  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

  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

  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余情。

        五柳先生采用白描手法用叙事方式把荆轲的义勇和无奈写得生动淋漓,令人泪目,渊明之后,咏荆卿之诗虽如星沙之多,却找不出超越此诗者,憾矣。

老夫今日写荆轲刺秦,并非想从诗歌艺术上评价,也不单从个人英雄主义讴歌,恰恰相反,我只想透过荆轲刺秦事件探求大国崛起的必然因素,于各种喧嚣的历史烟尘中找出真相,给国人以警示。

据说陶渊明之所以成为东晋隐士,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据鲁迅所写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中,阐述了当时的名士的各种搞怪行为与当时的政治黑暗有关巨大的关系,而陶渊明采取的方法就是避世,陶渊明之所以大加赞赏几百年前的荆轲,其意图是鞭笞当时无义士对抗司马家族的残暴,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丹是三国时东吴名将,祖父陶侃亦子承父志,在东晋亦赫赫有名,到陶渊明这代,却只做了一个芝麻小官,这才是陶渊明挂官而去的根本原因。至于司马家族为何独对陶渊明采取了冷处理的方式而没有重用特用的原因今天已经无从考证,但有一点,陶渊明的自暴自弃与后面的穷途末路应该是有巨大关系,扯远了,回到荆轲刺秦这个历史事件上来。

《史记·刺客列传》或《战国策·燕策》对这件事的描述可谓详尽无遗,且采用正面的手法肯定了此事件的历史价值,但从历史发展逻辑及走向来看,荆轲刺秦本身就是无厘头及无意义的蠢事,老夫在此试作浅析:

在分析此事之前,我们不妨先读读苏轼的《留侯论》,其开头即曰: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夫天下有大勇者,促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辱......

......

......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在苏轼看来,张良的成就不在于一击之间,而在于其隐忍和图存。个人如此,国家亦是如此。

纵观秦之发展,从秦非子开始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其间经历了七百多年,可谓是历代人鞠躬尽瘁的心血凝结,岂是一击之间便能土崩瓦解的,持这种侥幸获胜观点又岂止燕太子丹一人?

东周列国中,唯晋强大到其他任何诸侯都只能仰望的高度,然而,晋却败在自身的内乱,战国阶段,秦虽崛起,而只能排在战国七雄之尾。可以说连出函谷的资格都没有。在这种情形之下,卫鞅放弃了条件优厚的魏,只身来到秦国,力谋国是,其根本原因在于秦国从根本上的图强之策。

从秦的发展来看,治国之道,没有奇谋诡手,只有脚踏实地的积累与沉淀。任何把一国的发展寄希望于某一刺杀行动,真是螳臂挡车,痴人说梦。反过来说,即便刺秦成功,真能改变局面吗?老夫认为,不能。我们不妨从秦武王举鼎事件来分析: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进犯东都洛阳,问鼎周室,当时周朝群臣激愤,于是有人想出了捧杀之计,遂使好武的秦荡举鼎,秦荡中计,举鼎之时,筋骨断裂而亡,此时,周朝及其他诸侯皆弹冠相庆,以为天下从此太平,然而,其武王的继任者秦召襄王其治国韬略比武王有过之而无不及,假使武王不死,秦国发展的步伐及速度反而会放缓。没有历史大局观,不懂历史发展的逻辑与必然规律,把求生的希望寄托在缥缈的奇谋之上,只能庸人之想,不但对国无益,更会惹火上身,加速覆灭,《战国策》记载秦王怒,于次年即发兵开始了灭燕之路。

自改开以来,历经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我们走上了强国之路,GDP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仅次于漂亮国,各种科学技术层出不穷,各种大型企业如雨后春笋,在此情形之下,国人亦开始出现部分夜廊自大的盲目乐观者,逞口舌之快的愚昧之徒以及极度尚武的所谓战狼......

        沉下心来,做默默无闻的耕耘者,关注态势,不搅浑水,才是当今国人极须树立的人生观及价值观。世事如棋,唯智者方能深谋远虑;国是沧桑,无大智者不可言勇。

PS:众多诗人为荆轲秦王留诗,唯明代陈珂的《易水秋风》对此事有了公正的评价,其诗曰:

一剑非大勇,宗社成丘墟。

  秋风拍易水,千古长欷欹。

逞一剑之勇,遂使宗社化作丘墟,后人不可不察矣。

        林子叹曰:当今之中国,正处于发展的风口浪尖之上,可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任何狂妄自大之举只会给国家的发展带来不利。基于此,我们很有必要反思,与邻为善,健康发展才是唯一之道。为此,老夫亦赋诗一首:

《七律·荆轲刺秦》

易水秋风剑气寒,田光饮恨於期惭。

秦庭一掷皆称勇,太子三生梦已残。

国是如何托匹野?江山本就靠长安。

每临大事需静气,雨后长虹随处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