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互联网互联网科技互联网产品思考

阿里巴巴是怎么成为“税王”的?

2019-04-02  本文已影响9人  罗超频道

本文作者:罗超

尽管“纳税额”不是上市公司需要公开的必要指标,但阿里巴巴在上市前就有了公开这一指标的传统。4月1日阿里宣布2018年全年和蚂蚁金服总计向国家纳税516亿元,同比增长超过40%,这是从2013年以来连续第6年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纳税王,这六年阿里巴巴纳税额已经增长7.3倍。

公布纳税额的互联网公司凤毛麟角,百度最近一次公布是在2012年,纳税额为15亿元,小米同年纳税19亿元,均远低于阿里。2018年底京东、小米和百度等登上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榜单,上榜的100家民营企业百强纳税总额达655.51亿元,516亿元,距离北京民营企业百强总体纳税额已不远。

零售行业有其特殊性,不同零售平台又有不同商业模式,就税负水平而言,阿里冠绝全世界零售行业。据不完全调查,近年来中国零售业的实际税负水平约3%,苏宁等大型零售商的总体税负水平保持在3.5%之上,而阿里高达16.54%。亚马逊在不久之前更是被报道向美国政府纳税为0,且已是连续第二年零纳税,亚马逊对此解释是:“公司纳税是基于利润,而不是收入。鉴于零售业务竞争激烈、利润率较低,加之我们持续的巨额投资,我们的利润仍然不高。”

在众多互联网巨头以及全世界零售行业,阿里巴巴为什么会成为税王?罗超频道认为,核心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商业模式。

阿里何以成“税王”?

阿里巴巴为什么纳税增长如此快?直接原因是业绩。2018年四季度阿里集团收入同比增长41%达1172.78亿元,成为中国首个单季营收破千亿的互联网公司,营收增速超过硅谷五巨头FAANG以及中国的腾讯、百度等巨头;净利309.64亿元,同比增长33%。纳税额与业绩包括营收和利润均正相关,阿里纳税额增长率跟营收增长率基本保持一致(蚂蚁金服尚未上市没有公开数据可查)。税负高则与其独特的平台模式有直接关系,阿里巴巴在宏观经济下行时依然保持如此增速,同样与其独特的平台模式有直接关系。

基于独特的平台模式,阿里巴巴不只是自己成为纳税大王,也在带动整个生态中的企业纳税,比如2017年,阿里直接贡献税收366亿元,带动生态上下游纳税的额度实际上超过了2900亿元——作为对比,2017年全国税收收入144360亿元,2900亿在其中已十分可观。

电商促成商品交易,交易就会产生税收。商品流通的背后又会带动制造、物流、金融等等产业的发展,每一个产业背后又连接着更多产业,比如制造业就需要厂房、装备、原材料等。一个商品到达消费者背后是大量产业的协同,以及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生意达成,自然又会产生更多税收。再加上新零售加速落地,进入阿里生态的商家和品牌又日益增加,其带动的税收就有了进一步增加。

阿里巴巴不止于电商,近年来其业务版图已横跨多个产业,从零售到生活服务到旅游到娱乐到金融到健康,成为一个庞大的数字经济体,一站式满足用户所需,在这一过程中,阿里巴巴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开设越来越多的分支机构,为当地贡献税收,也带动更多产业纳税。

深层次来看,阿里愿景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而生意发生的过程中就会产生税收——生意是经济的基础,经济是税收的源泉,这个道理不难理解。

纳税额屡创新高,也是基于独特平台经济的“阿里巴巴效应”成型的缩影。

“阿里巴巴效应”

阿里巴巴带动的不只是其经济体中各行各业、各个企业的纳税,基于平台经济,“阿里巴巴效应”已经形成。与很多互联网公司对传统产业的“破坏式创新”不同,阿里巴巴基于平台的开放模式,具备激发行业活力、增加企业效能的能力,基于此,阿里巴巴正在成就越来越多的行业。

2013年,阿里旗下的智能物流平台菜鸟网络成立,旨在整合社会化物流资源组建智能物流骨干网络,实现24小时全国达、72小时全球达和一天派送10亿个包裹的目标,这一项目直接让整个物流行业受益,电子面单等物流技术走向普及,物流行业蛋糕做大的同时效率增加、成本降低,加入菜鸟网络的物流公司已有多家实现上市,且业绩增长强劲,菜鸟网络也带动了大量的物流业就业。

2016年10月,阿里提出新零售概念时,一些传统企业老板甚至电商巨头均嗤之以鼻,然而今天新零售已成为零售甚至消费业的共识。阿里新零售生态聚集起实体零售巨头、全球顶尖品牌、即时物流服务商、新零售服务商等各个环节合作伙伴,一起加速新零售普及,很多电商平台各有名目,但事实上都在身体力行地做着新零售。

新零售模式极大地刺激了传统零售业的活力,帮助实体零售巨头重构人货场,消费者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和购买商品,给品牌带来了增长,新零售已成为整个行业的红利,甚至出现了“新零售概念股”,只要有阿里巴巴新零售相关利好消息,相关股票板块就会作出反应。跟物流行业一样,新零售模式的落地也带动了更多就业,AI应用背后需要更多工程师、新零售门店需要更高素质店员,同城即时物流则催生了“骑士”这一新兴岗位……

不只是零售和物流行业,在金融、娱乐、健康、旅游以及生活服务诸多被阿里渗透的行业,阿里都强调“不破坏”理念。在推动普惠金融时,阿里曾说“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注意,是改变,而不是取代。“改变”就是“阿里巴巴效应”的本质,即通过新技术、大数据和新模式去帮助传统产业变得更好,比如更有效率和体验。

2017年在参加《财富》论坛时马云将这一理念说得更直接,他说“我们并不希望破坏传统经济”,他建议“传统零售应该要拥抱技术改革业务,改革业务,而不是害怕技术……线上和线下要紧密合作”,而这一点正是新零售的目标。

正是基于独特的平台模式,阿里巴巴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增长剂,进入一个行业就让一个行业焕发活力,让其中的企业拥抱技术、提高效率和实现增长,只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浪潮的企业,都已受益,当然,也有因循守旧的企业走向没落,但淘汰它们的不是阿里巴巴,而是时代潮流。

这一点,阿里巴巴跟亚马逊截然不同,后者进入一个行业就会让行业内传统玩家闻风丧胆,因为后者是用互联网来做传统生意,而前者是用互联网去帮助传统生意更好做,平台生态兼容并包,真正的竞争对手只有同类平台——这在世界范围内都不算多,只在一些细分领域存在。正是因为此,阿里巴巴形成独特的经济体模式,“阿里巴巴效应”在其进入的各行各业都越来越显著。

基于“阿里巴巴效应”,阿里巴巴正在从纳税、就业、脱贫、公益、教育等维度回馈社会。

互联网公司应该如何反哺社会?

“税”是政府为了维持其运转以及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对个人和法人强制和无偿征收实物或货币的总称,由于税收的终极用途是社会公共服务,因此企业纳税本质就是回馈社会,纳税额也是企业回馈社会最直接的体现。阿里巴巴成立之初就将纳税当成回报社会的手段,当时提出每天要纳税一百万,现在每天纳税额已超过1.4亿,一年516亿元纳税额已相当于二线城市一年税收收入。

纳税只是阿里巴巴回馈社会的一方面,作为中国最讲究社会回馈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不失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榜样,成立20年以来,它已经形成独特的企业社会责任观。

首先,阿里巴巴不喜欢“作秀式”回馈社会。大灾大难的捐款活动,总有企业冲到前面,甚至出现了陈光标这样的“暴力慈善家”,虽然这些捐赠行为本无可厚非,但难免让人觉得是一时兴起抑或夹带私心。社会真正需要的是企业的持续回馈,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阿里巴巴一直强调的是可持续回馈,从纳税、就业、公益、脱贫等方面持续地回馈社会,社会责任已是阿里巴巴日常经营活动的一部分,从阿里巴巴将参与公益时长当成员工KPI可以看出这一点。

其次,阿里巴巴将商业与社会回馈完美结合。从“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愿景就能看出,阿里巴巴是一家有情怀的企业,有人说这是家国情怀,有人说这是要改变世界,但总归都可以解决社会上的最难解决的一类问题,而要解决“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问题,不能只靠口号、情怀或者理想,阿里巴巴这些年做的一切事情,不论是B2B、淘宝、天猫、支付宝、菜鸟还是云计算,都可以归结到这一愿景上。

看上去阿里巴巴做的是生意,实际上,也是在回馈社会。只有跟商业结合,才能形成正向循环,才能可持续地做下去,事实上阿里做公益也强调与商业结合,比如阿里提出过一个在公益圈很有名的观点:企业应该用“公益的心态、商业的手法”做公益。

最后,“阿里巴巴效应”本质是对社会的回馈。现在阿里自称是“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商业伙伴在这个系统上调用其各种基础能力包括零售、物流、金融、技术等等,来实现自身发展;合作伙伴可以像U盘硬盘一样接入其操作系统,给更多客户和用户提供服务。操作系统只是开始,阿里巴巴立志要在20年后成为容纳20亿人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的回馈。“阿里巴巴效应”会在更多行业体现得越来越显著,最终让世界更美好。

如果说阿里巴巴成为纳税大王体现出其给社会“出钱”,那么阿里巴巴对社会多维度的可持续回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愿景和一步步落地,商业操作系统和新经济基础设施的定位,以及阿里巴巴效应的形成,则是给社会“出力”,企业不一定能成为纳税大户,但却可以像阿里巴巴这位“模范公民”一样身体力行。

欢迎关注 BT商业科技(bttimes)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