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循:诸葛亮最认可的人,埋下了蜀国灭亡的根

2018-12-26  本文已影响0人  沧海明月生

温酒在喉,冷刀入心。

蜀汉大将军费祎已经倒在军帐里,死在了郭循的尖刀之下。

假如公元253年的那场宴会上,倒下的不是蜀汉大将军费祎,刺客郭循可能会就此湮没于历史的尘埃里。

三国时代的英雄灿若星群,郭循是一个存在感极低的白菜级小人物。

在21世纪的今天,众多以三国为题材的电子游戏里,玩家们都会对这个武力和智商都不上线的小角色一掠而过。

而郭循作为一名成功的刺客,却改变了魏蜀这对宿敌在三国后期的军事态势。                   

                            一

公元253年的初春,成都,冰雪初融。

又是一年的岁首宴,蜀汉大将军费祎坐于席间上首,踌躇满志地望着席下的众臣,丝竹入耳,春风拂面,众人不断地起身向他敬酒,他也很享受这种众星捧月的快意,不停地捻须微笑。

左将军郭循正举樽向费祎走来。费祎见状,略微颔首示意。距离,越来越近……

突然,郭循从袖中掏出一柄尖刀,迅速而准确地插在费祎胸口。

电光火石之间,众人均无防备,待发觉时,费祎已然气绝。

觥筹交错的宴席顿时乱作一团,愤怒的众人将刺客郭循砍作一堆肉泥。

自诸葛亮之后,费祎作为丞相的继任者,长期总揽军政,颇有政绩,此番他被遇刺,使得原本就人才凋零的蜀汉,又面临着新的危机。

所幸第二年,朝廷任命将军姜维督办内外军事,迅速稳定了朝政。

与此前出兵不过万人的规模相比,姜维终于放开了手脚,成了继费祎死后军权的获得者。

此后,独掌军权的姜维,继承武侯遗志,意图恢复中原,数次北伐曹魏。

然而,针对费祎被刺一案,各种推测也随之而来:刺客的意图是什么?谁才是幕后指使者?

                            二

刺客郭循已死,人们便把目光落在姜维身上,因为他与郭循在蜀汉的现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郭循,字孝先,原本是曹魏官员。公元252年,姜维攻打西平时,俘获了他。

郭循在姜维的归劝下投降了蜀汉,并被刘禅封为左将军。这是一个很有分量的职位,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生前也不过担任此职。

而姜维身为蜀汉的高级将领,其为人在当时也颇受非议。

《三国演义》一书将他塑造成智勇双全,果敢忠诚的形象,但在真实的历史里,姜维本身也有贪功冒进,沽名钓誉的性格缺陷。

与姜维同一时期的傅玄作为曹魏势力的官吏,曾经这样客观的评价他:“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修布衣之业。”“姜维欲速立其功,勇而无决也。”

抛开其它的不言,单说“阴养死士”这一条,足以破坏姜维在世人眼中的光辉形象。作为手握重兵的武将,却私下蓄养敢死队,在尔虞我诈的时代,此举难免引起世人的猜想。

另外,姜维与费祎生前一直暗中不和,如果按现代外交立场来区分,两人也是迥然不同。

姜维在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一直主张对曹魏用兵,是典型的鹰派。而费祎却是鸽派,他认为,魏蜀两国实力悬殊,连诸葛亮这等能人,尚不能如愿,何况我等?不如休养生息,待国力充裕,再由后人北伐中原。

基于这种分歧,深得蜀主刘禅信任的费祎独握军权,每次姜维请求出兵,拨出的人马不过万人,因此姜维在费祎时代的北伐,基本都是无功而返。

于是,一则阴谋论便浮现在众人眼前:姜维因北伐而对费祎心生忿懑,有意招纳魏国叛将郭循,以高官笼络之,再寻机刺杀费祎,夺得军权。

然而,姜维毕竟深得诸葛亮衣钵,还是他临终亲定的北伐大业的继承人,无论才学还是私德在三国时代均属上乘,即使与费祎政见有异,又怎么会使出潜人暗杀这等下作的手段?

就在众人疑窦丛生之际,敌国曹魏的举动,又为这桩刺杀案蒙上了一层阴云。

                              三

费祎死后半年,即公元253年8月,郭循的故主--魏国,对他舍身刺杀费祎一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魏帝曹芳下诏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食邑千户,赐谥号为“威”,其子承袭父爵,加拜奉车都尉,获赏银千饼,绢千匹。

声名,活着也许对自己有用,死后只能被人利用了。

100多年后,南朝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中,揭示了这桩刺杀案的真相:郭循受降后,一直不愿成为蜀臣,更想找机会刺杀蜀主刘禅,平日常常利用向刘禅道贺的时机,希望接近刘禅,却总是被宫中侍卫阻隔,难以得手,于是郭循决定更改目标,刺杀费祎。

郭循是潜伏在蜀汉的卧底,费祎是替死者,终极目标是大BOSS刘禅。

然而,这种揭示也有疑点:众所周知,刘禅与费祎一直意图偏安,刺杀这类人物于曹魏无益,况且刘禅膝下可继承皇位的子孙众多,刺杀他也无关政局。

依据对魏国的威胁程度,郭循应该刺杀鹰派的姜维才能为国解除危险,作为一名处心积虑的刺客,会这般不辨轻重吗?

                          四

堪称三国末年的无间道剧情,经过后人的演绎,甚至还有了逆天的版本:姜维、郭循都是曹魏潜伏于蜀汉的棋子,郭循刺杀费祎,助姜维夺得军权。姜维成功后有意消耗蜀汉实力,这才有了后期的邓艾奇袭阴平。

依据这种推测,姜维本是天水魏将,以通晓兵机之才被诸葛亮看中,先取得诸葛亮的信任,待其死后,再与郭循暗算了费祎和整个蜀汉政权。

然而,此论者似乎忘记了,因为姜维的加入,曹魏实力大损,老将张郃、郝昭、王双等尽皆殒命,连司马懿父子都差点葬身上方谷。

姜维领军北伐后,九伐中原,连夺祁山九寨,一度将对方的灵魂人物司马昭围困于铁笼山,几乎令其自尽。

如果姜维是潜伏的卧底,那么这样的代价,于曹魏而言,是否值得? 

                        五

费祎被刺11年后,蜀汉亡国。

姜维在此后的表现,洗刷了世人因费祎被刺一案对他的非议。

史载,刘禅降后,姜维意图复蜀,却兵败身死,死前高呼:事之不成,此天意也!

敌人剖其腹,发现胆大如斗。

世间,没有任何一个潜伏者,会在曙光来临之前,展现得如此悲壮。

再回头来看这场疑案,郭循之所以能够行刺成功,无非是源自于自身的隐忍和费祎的疏忽。

而费祎之死,除了给蜀汉造成人才损失,也直接影响了姜维在朝中的声望,甚至引发了蜀汉君臣的貌合神离。

此后正是由于刘禅的不信任,姜维不得不在汉中屯田避祸,远离了成都,这才令对手邓艾才有了可乘之机。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自古皆然。

尤其是当事人掌握某项特权时,自身性格的缺陷,容易被对手放大、利用,再寻机而攻之,最终的结果,不言自明。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随着三国时代的终结,我们永远也不能探求这桩扑朔迷离的刺杀案的真相。

历史,被重重迷雾所笼罩,真相,在逝去的时光里腐朽,唯有留给后人的启示,千古流传。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