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与生活【浅读深思】

每年读100本书,为什么读书的价值没有体现出来?

2019-04-04  本文已影响195人  33007c233441

为什么很多人每年都读很多书,但是读书的价值却没有体现出来?

读书上的困惑总结起来是:你以为自己在读书,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在学习,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懂了,其实没有。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知道了,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学习了,其实没有。你以为自己知道什么是懂了,其实没有。起码在很多时候没有。顶多也就是似懂非懂,稀里糊涂而已。

英雄苏秦的故事简单来捋一遍:苏秦在青年时期曾到齐国拜师学艺。在鬼谷子那里学习游说技巧和外交谋略,当他自以为学有所成后,便满怀信心地来到秦国游说秦惠王,一展抱负。

初出茅庐的苏秦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但始终说服不了秦惠王。在用尽了所有资金后,他只好回家。

然而回家之后更惨: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于是苏秦连夜把所有的书都翻出来,找到据说是姜太公写的《阴符经》,挑灯夜读,“伏而诵之。”

读到深夜想睡觉时,他“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他这样足足苦读了一年多,终于有成,二次出山。

再次出山的苏秦先后说服了燕文、赵肃侯、韩宣王、魏襄王、齐宣王、楚威王,“于是六国从合而并力焉。苏秦为从约长,并相六国”。

有一次,苏秦游说楚王,路经洛阳,他的家人知道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感慨啊,人贫穷的时候,父母都不把自己当孩子,富贵的时候,亲戚们都会畏惧,人在这俗世上,权势地位和富贵,能忽视吗?

《庄子》里面说,“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

按照庄子的逻辑,苏秦初出茅庐游说工作毫不见效,完全是因为所学不精。

《阴符经》只有461字。别说一年,以苏秦锥刺股的努力方式,苦读一天都足以倒背如流。

但为什么这本小书他却读了一年?这一年,他从这本书里悟到了什么,悟到多深,恐怕只有他自己才知道。等别人知道的时候,他已经佩戴六国相印了。

总结起来,读书时分阶段的:

第一阶段是让一本书在自己大脑内部贯通,能够随时随地反复重现内容。相反的情况是,那本书在你心中支离破碎、模模糊糊。

第二节阶段逻辑连贯。相反的情况,是不知其所以然。句子,片段之前无法形成因果联系。

第三阶段是把学问和学问之间进行贯通。

第四阶段是把学问和自己的生命贯通。

第五阶段是把学问与社会、世界贯通。

第六阶段是实战模拟。

读精一本书需要:

以那本书为核心,如实呈现,贯通逻辑,贯通学问,贯通生命,贯通世界,融入实战。

读书有效果需要强大的动力。想一想,自己还有哪些责任没有尽到,还有哪些梦想有待实现,还有哪些屈辱有待“抱负”。

有了强大的动力,你不但可以读的精,而且可以读的多,读的快。规律是明显的,读得精,有助于读得多,读得多就会越读越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