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学后》|谁都一样,可能在无意间伤害别人。
再次看东野圭吾的作品。下午刚看完,来闲聊几句。
整体回顾,大致的事态发展是很明了的。
有人要杀“我”,密室杀人,小丑被杀,“我”遇车祸。
emmm…怎么说,上下一统,整体性很强。前后呼应,相互关联。
跟着“我”的思维去走。“我”带领我们一步步走向真相。
整个推测的过程,一步一步,不在场证明,时间推测。每个人物之间的线索互换。看得比较爽,很流畅。
《白夜行》更像片段化讲述,暗暗的联系,之后再揭开他们之间的关联。片段与片段之间的连接。镜头在不同的人之间跳转,但它是一个整体,在别人的生活里,你是配角,一旦镜头切换到你,你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你成了主角。会有这样的感觉。有些《罗生门》的意味。
《放学后》挺流畅的,只能这样表述(笑哭)。跟随“我”的视角去走。
一开始的密室杀人,挺有意思的。
有个思维很有趣,突破局限。
门是锁上的,没有钥匙,凶手是怎么开门的。
此时所有人,关注点全在,没有钥匙,凶手怎么开门。绞尽脑汁。
有趣的在这,有人想到:或者说,其实门根本没锁上。
这里是戳到我的地方,从源头上进行否定,直接质疑,所有人认定的事实。
我认为能打破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这是思维的灵活性。
全书关键的一点是,杀人动机是什么?
从一开始关键的地方都挺明显的。有注意到,高阳原子的短发,惠美手腕上的伤,妻子异常活跃,麻生老师说的“真相在别的地方”……
临近结尾,警官大谷和“我”之间的对话,让我深有感触:
大谷问:“你认为高中女生在什么时候会恨别人?”
我有点困惑,答道:“突然来这么个问题还真是难回答,不是一句话能说清的。”
大谷点头,表情放松了一点:“想来也是。成年人的案件倒不见得会那么复杂。报纸的社会新闻版总有各种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几乎都能用色、欲、财这三要素来概括。但高中女生就不能拿这几点来套了吧?”
“那什么最重要呢?”
“对她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是美丽、纯粹、真实的东西,比如友情、爱情,也可能是自己的身体或容貌。很多时候,更抽象的回忆或梦想对她们来说也很重要。反过来说,她们最憎恨企图破坏或者从她们手中夺走这些重要东西的人。”
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
青春阶段独有的,美丽、纯粹、真实
看到惠美一个人在房间里,我还以为是两个老师对惠美进行了强暴。导致惠美杀掉两位老师。
最终,杀人动机,是“偷看”。
老师偷看的时候,惠美在房间里自慰。
这和我想的不太一样,我还以为是强暴。
对于“偷看”,我有疑问。
是老师不小心发现惠美在自慰,从而不自主继续看下去;还是老师一开始就有偷看的想法。
这是不是有一些轻微的不同?
这是青春解阶段嘛,内心敏感。
总之,就是这样,惠美没有了活下去的勇气跑。
惠子不忍心让惠美自杀,从而帮助惠美,杀掉老师。
如果是我,可能会转学。待不下去,没面子,大概率转学。再怎么也不会杀人。(笑哭)
更别提什么自杀了,惜命惜命。
理解还是表示理解。不由得发出感叹,青春啊,无法玷污,纯洁!
文中有一段话:
“在你们看来,这也许没什么大不了,因为你们觉得现在的女生还有出卖身体的。但这完全是两码事。有一段时期我也想过去出卖身体,却绝对不愿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被人偷看,那就像有人穿着鞋闯进你心里一样。”
这也许能解释。
对于,妻子带着情人来开车撞“我”,想置“我”于死地。
我想得是没必要。这有必要杀人吗?
虽然说“我”也很恶心,一开始就和学生搞暧昧,有家室的人,还和学生接吻,把我整吐了。
支持妻子离婚。杀人,可没必要(笑哭)
另言,发现书的封面都很有深意,很切合内容。
两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将内心的纯洁视为珍宝,处于第一位。其他人认为,大可不必,没必要吧。
她们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一份自尊,一份美好,一份纯洁。
相伴走在黑夜里,对她们来说,在保护着很重要很重要的东西,或许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