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人物

忆·杨绛先生二三事

2016-11-13  本文已影响19人  风信子也有春天

尤记得忽闻杨绛先生逝世的那日,第一反应先是惊讶,旋即悲恸,后又释然。

想来,我与先生只有半面之缘,当时稿子因各种原因未能刊出。如今先生已不在,文章若再烂在抽屉里,就实在辜负了与先生浅浅的缘分。

谨以此文,愿先生一路走好。天上,你们仨,幸福团圆。

>>>>>>>>>>>>>>

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那个茵茵夏日。那个炎炎午后,北京市三里河闹中取静的南沙沟小区,排排绿树在微风中婆娑摇曳。

我们一行人陪同领导来到杨绛家中看望先生。知道我们要来,先生身着一袭干净朴素的蓝布衫,笑盈盈地站在门口迎接。

到了,先生和客人一边寒暄,一边走进充溢着书香气息的客厅。看到先生身体还如此硬朗,精神矍铄,我们都很高兴。

“心不老,别的就不老”

2016年7月,1911年出生的杨绛先生迎来105岁生日。期颐之年的她,依然思维清晰,谈吐生动,言语间流露出她特有的俏皮和幽默。

由于听力有所下降,交谈中,先生间或在本子上写写画画,以助交流理解。

先生的笔迹清秀简洁,大家都说“字如其人,字如其心”。听到大家称赞,杨先生笑说“我还天天写字”。

客厅一侧放置着一张简朴的小书桌,据说,先生每天就在这张桌子上写字。

我们问及先生的工作近况,多年照顾杨绛的吴阿姨说,先生其时没有再从事太过繁重的研究工作,但在此之前,她还曾帮妹妹杨宓修改其著作《名利场》的下半部;《洗澡之后》出版后,惯于严谨的先生又将书稿重新校对了一遍。

有细心的人发现,杨绛一头银发中,夹着不少乌丝。她身边的人透露,好些乌发是最近才生出来的。

先生闻言对众人笑道:“心不老,别的就不老”,还说“我希望你们都‘倒过来’,越活越年轻!”

清淡生活 依旧喜欢看蓝天

杨绛先生生活一直都很清淡简朴,家中至今仍是水泥地、白石灰墙,家具物什多年始终如旧。

据说单位曾多次提出为她装修房屋,她总是婉言谢绝,说住惯了。然而,屋内四壁悬挂的一些山水字画,却让这小小的空间多了一分雅致和宁静。

客厅两侧各置一老式书架。其中一个陈列着各种古旧书籍和辞典。另一个书架的第一层,整齐摆放着20卷《钱锺书手稿集》,以及杨绛深爱的丈夫钱锺书、女儿钱瑗的照片。

从楼下抬头看,杨绛家是院子里唯一没有封闭阳台的一户。曾有邻居问她:“为什么不把阳台封起来?”

杨绛答:“为了坐在屋里能够看到一片蓝天。”

这时,我又想起了曾听过关于钱钟书替猫儿打架的故事。当年,钱钟书家隔壁就住着林徽音和梁思成,两家人都各自养了猫。钱家的猫与林家的猫在两家的阳台上打架,打不过被欺负得嗷嗷叫,钱钟书听到了,就操起苕帚去替他的猫伸张正义。

吴阿姨告诉我们,杨绛先生近来不常下楼活动,就在家里写写小楷、抄点小诗,依旧喜欢坐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蓝天和洒进屋里的阳光。

不知道先生在看着窗外蓝天和阳台时,会不会想到她的老钱呢……

许多人都觉得,杨绛先生近些年已经渐入仙风道骨的境界。先生晚年虽不问世事,却又通达世事。看似好像不明白,事实上心里跟明镜儿似的。

她曾说,自己是“万人如海一身藏”。

在南沙沟这个闹市中的静僻一隅,安静生活,做自己喜欢之事,就是这位百岁老人最平淡的日常。

心系后学 以身为范

杨绛和钱锺书夫妇是出了名的爱读书,同时也始终关心着年轻人成长。

2001年,杨绛把她和钱锺书当年上半年所获72万元稿酬现金及以后出版的所有作品报酬,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截至2012年底,奖学金捐赠累计逾千万,受到资助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达数百位。

每次奖学金评定结束后,杨绛总会收到许多获奖学生写给她的感谢信。那么多的信,我们都在想,她看得过来吗?“奶奶每次都会看。”吴阿姨说。

网上流传着杨绛写给年轻人的九句话,勉励年轻人多读书、多经受磨练、勤勉、节制、谦卑、能吃亏、知足常乐、不与人争、相信纯粹的爱情、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事实上,她不仅这么教导年轻人,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有人说,为什么人们至今时常惦记杨绛,不仅因为她的高寿,更是因为,人们惦记她身上所具有的“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