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息流动起来

2019-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80403205282e

昨天下午去参加了“先锋学集”第二期的活动,主题是:什么是好的教育?主要分享者是密涅瓦大学亚太地区负责人莫书草。这场活动不是单纯分享,而是以“小任务”的形式推进。主要内容如下:

破冰:寻找陌生的一个人和自己组成“搭档”,分别是甲方围绕一个主题自由阐述1分钟,乙方保持鼓掌认同,然后互换。

主题交流:有三个问题,由刚才组成“搭档”一方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然后互换。

道德机器:由“伦理火车的问题”延伸到无人驾驶的问题。从通过位置移动选择不同答案,然后分组讨论具体问题解决,包括谁负责培训,对什么样的行为给予奖励反馈,设置怎样的伦理框架。

密涅瓦大学的介绍。这个可可以上网查询。最后还有一个问答环节。

这样的分享形式,对于绝大部分来说有点不太适应,例如,面对陌生人围绕一个主题自由阐述一分钟;探讨道德机器问题等等。自由阐述也好,主题讨论也罢,相对而言还是比较陌生,甚至有点不知讲啥的感受,讲的时候也可能会有点混乱,没有关系,大家都在积极的响应,主动的思考、分享,相信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和收获。

问答环节结束之后,活动就告一段落,剩下的时间可以自由交流,也可以选择离开。他留下来和一些朋友做了交流,其实在活动之前,他也和先锋的一位老师做了交流。

这个下午信息流动量特别大,活动前后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活动参与中的讨论,思考和分享各个环节,信息量都比较大。

信息量大随处都可以发生,例如看一部电影,读一本书,听一节哲学老师的课程,但信息的流动可是需要环境的营造和引导性设计。而重要的是信息一旦流动起来,就会打破原来个体相对封闭的系统产生相互作用,无论是情绪还是认知都会有较明显变化,这时会有新观点的萌发,新知的了解,发现新的关联性等等。

这也是在课堂上要做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讨论的重要性。关于信息流动的内容,后续还会讨论到。

“3, 2, 1, 停!”你曾经是否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某次活动上有激动、紧张、积极探讨、思维活跃等等体验,然后呢,有哪些新的发现和启发。

特别感谢 | 图片来源:Pexels

注:

1)为什么在文章里经常会看到“3,2,1,停!”的字眼?原因:提醒你在看他的内容,要想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一个启动你思考的信号,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具体分析。

2)为什么文中会出现他,这个他即作者自己,用“他”是为了尽量较少自我陈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文字,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客观一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