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尺落下之后
对于小娟(化名)来说,那天就是个噩梦。
小娟是那种成绩一般的女孩子,除了数学教科,她在其他科目里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可是,不知为什么,每次考数学时她的心情就会变得特别烦躁,好像自己的头脑被卡住了,就算努力想,也想不明白题目该怎么做。
那天第二节课开始数学考试,考试中再次遇到难题,她很努力地想,可是还是答错了,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竟然用尺子打她的手心。
小娟的手掌瞬间被敲出了一块红肿,但老师并没有感到心疼,还要求她回去继续考试。小娟顿时感到很委屈,觉得自己的理解能力不如别人,觉得自己学不好数学,第一次有了放弃学习的想法。
在考试结束后,她忍住疼痛,极其落寞地走回家中,不停的咳嗽和抽泣。她的手心藏着疼痛,那是老师用木尺击中手心留下的。她觉得受到了极大的侮辱和不公正的对待,心情一下子变得非常烦躁,并且有很强的不安感。
夜晚,她一个人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满脑子都是那位老师的逼问和惩罚。小娟心情格外沉重,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很没用。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她开始对学校和老师产生了厌恶,甚至对学习也开始提不起兴趣,对数学的恐惧感也变得越来越强。面对数学,她的头脑就像一团乱麻,仿佛永远都不可能解开。
渐渐地,小娟开始变得常常感到头疼、头晕,缺乏耐心和自信。每次听到数学老师的声音,她的心中都会升起一股恐惧感,她害怕自己再次得到失败的评价,怕自己再次忍受老师打手心的折磨。这种恐惧持续了好一段时间,小娟甚至不愿意去上学,只想躲起来。
在她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她的父母发现了她异常的情绪,问她发生了什么事。小娟小声告诉他们了那个让她感到委屈和无助的事情,听到她的经历,他们感到很愤怒和心疼。他们告诉小娟,这并不是她的错,是老师不应该对任何学生使用暴力。他们和老师进行了交涉,但对方并没有认错。小娟的父母觉得必须要为小娟的身心健康着想,他们决定将小娟从这所缺少关爱只为分数的小学转学。
那天晚上,小娟和父母的谈话让她重新振作起来。爸爸妈妈告诉她,她并不是所有事都办不好的人,只是遇到了一个不好的老师。他们强调,老师绝对不应该对任何学生使用暴力,这让她感到坚定而宽慰。小娟开始理解,学习并不光是得分和过关,而是学习到成长,克服难题,习得知识的过程。
她抬起头看向父母,发现他们仍然在盯着自己,眼中满满的是关爱和支持。“我们永远会在你身边的,让你变得更优秀。”妈妈温柔地说道。小娟渐渐地放松下来,这段噩梦般经历就像是一场暴风雨过后的重新开始。从这个时刻起,她知道父母始终会在她身边支持她。
离开那所高压之下又粗暴的学校后,她的家长为她选择了一所注重和谐、人性化的学校,老师对她有耐心教导、严格批阅,给了她更多的时间去解和消化知识,小娟慢慢地又跟上了同学们的步伐,取得了成绩的进步。
小娟的内心变得开朗多了,她重新经历到对学习的热情。这个经历让她认识到,困难和错误之间是没有必然的联系的,甚至错误会激发出她的潜能,让她变得更加勇敢和坚定。对于学习上的失败,她开始更加主动地寻求帮助,和老师的交流沟通也变得更加活跃,数学成绩也有了惊人的提高。她学到了更多的数学知识,并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学生。
从那之后,小娟开始明白了自己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正确态度:既要认真思考,也要勇敢地去寻求帮助。重要的是,她意识到了自己不应该被打击,而是应该勇敢面对自己的困难,去改变自己的态度,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
思考:当戒尺落下时,教师可能认为学生本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应该受到惩罚。可是她没有明白学生为什么没有掌握,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结果造成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开始厌学。虽然学生的结局是转学后发生了改变,但是还有多少没有被发现的学生,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我们是要多关心一下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是要多关心学生的分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