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不为,有所为
01
工作之余经常坐在办公室里探讨,从家庭聊到社会,从毫末聊到全局。娓娓而来,并无所获,也未汲取到真正的营养,倒恰好把“闲”字展示的淋漓尽致。而过程之中,却远非有一句没一句的轻描淡写。我们经常会因为一个相左的观点争论的面红耳赤。激烈的言语交锋最后转化为面目狰狞,唾沫星子里弥散出的火药味,仿佛战争一触即发。
倒也奇怪,好像从来没有真的打起来。每次都是在某个节点,一方率先败下阵来,恰到好处的终止战斗,然后不欢而散,各回各家。
等到下次再见面的时候,而又若无其事的相互恭维着打个圆场:上次不好意思啊,说话语气重了些,不要放在心上。
“没事,都是兄弟,计较个啥。”
真的没事吗?我想答案在每个人心中都很明确。只是没人承认,只是没人说破。
对于了然的事,不说破便是智慧,便是相安无事的前提。与其澄清一个看似诚实的答案,倒不如用一种考量的心思去猜测。在猜测的世界里找到平衡,以适应无处不在的博弈。
也许有一天,你会明白一件事情的真像,矛头直指那所谓的”兄弟”,请不要大惊小怪,更不要暴跳如雷,仿佛跟对方有不共戴天之仇。
凡事有因必有果。每个人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而你,恰好站在了对立面。
他,并没有错。只是,有时候,他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有时候,他偏偏选择了你。
02
冲动是魔鬼。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此话深信不疑,甚至顶礼膜拜,奉若箴言。可真正实践起来谈何容易?
人是感情色彩异常浓烈的动物。异是因人而异的异,常是稀松平常的常。所以,我们经常会冲动,甚至冲突。等到想明白的时候,却悔之已晚。想去补偿,却拙于表演,羞于启齿,浅尝辄止般地思考若干时间以后,决定还是道歉了事。
道歉,是心理慰藉的最简方式,既换得自己良心的片刻安宁,又缓和了一场原本并没有必要出现的心灵沟壑。想想也是,貌似这样是最小的代价,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最大的利益向来符合人类的生存法则。
但其中有几分真意,自己都说不清楚,更别说对方是否接受。接不接受靠得不是嘴上说,而是心底的认可。其实,用道歉换取风平浪静是一种交易,是否能够谈拢,看的是你所付出的筹码。
只是,请不要忘记有一种宝贝叫无价之宝,有一种过错叫不可原谅。
绝招好用,但并非屡试不爽。
小时候,特别喜欢看古龙先生写的武侠剧。其中,有个叫丁鹏的人物令我印象深刻。年少的丁鹏依靠一招“天外流星”声名鹊起,名扬武林,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之势。可有一天,他的剑招被破,落得个被逼跳崖的下场。若非主角光环的庇佑,恐怕江湖中再没有丁鹏这号人物。
所以,请不要相信所谓的绝招,即使一直所向披靡。要相信,没有绝招的人可能过的比你肆意,因为没有用的必要。
慢慢画一个圆,总比化成椭圆再去修改强的多。前者,精雕细琢,浑然天成;后者,粗制滥造,伤痕累累。
03
“我后悔了。”内心总有个声音在跟自己对抗,打破那份自以为是的心安理得。兴许就是为了让自己有所忌惮,才去姑息那一丝的合理,迁就那无中生有的可能。
小D是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有着所有刚踏足社会人的青涩,腼腆,而又跃跃欲试。年轻人就是这样,年轻人也该这样。如果暮气沉沉、面如死灰地虚度每一天,也便没了年轻的必要。本该是风华正茂的年纪,就应该绽放,即使肆无忌惮,也显得合情合理。
可前几天,他不经意地对我说:我是不是做的太过分了。
“怎么了?”我不解。
“我让一个学生回家反省一个星期。可是,他一星期在家能干啥呀。想想,接一下的一星期,父母肯定不待见,他在家的日子也不好过。他才十三岁,那么小,我本来没有必要这么做的呀。他就跟老师顶了句嘴,而且已经跟老师道了歉,而且人家老师已经不追究了。我怎么可以这么不近人情……”
我并没有过多的宽慰,只是静静地听他陈述完,然后拍了拍他的肩膀,丢下句:这不是你的错,就走开了。
我想,他要的并不是我的答案,更不是我的认同,而仅仅是把我当成一个倾诉的对象。而我,完美的完成了任务。
倾听甚好,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看清很多事。
我知道,他后悔了,可他更多的是动了恻隐之心。
于理而言,他并没有错,处理的虽不是恰如其分,却也理所应当地维护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可于情而言,站在长幼尊卑的立场上,学生作为弱势群体应该受到更多的关照。
情理之间,本就没有对错之分,只要符合某种逻辑,满足某些想要达到的预期。预期达到了,就成了结果。既然已成事实,就要坦然面对。
成大事者不纠结。君子有所不为,而又有所为。所不为者,无外乎对贪嗔痴的执念;所为者,当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