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学习这件事儿,我相信你也有话说

2022-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moon聊技术

微号:「moon聊技术」
关注选择“ 「星标」 ”, 重磅干货,第一 时间送达!
[如果你觉得文章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在看,点赞,转发」]

希望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前提

当你看到这里的时候,我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来看待这篇文章

先回答下读者的问题,聊聊自己的学习安排

之前有发过一篇文章,被一位号主转载了,然后我看到了他的读者留言是这样说的:

「普通本科毕业两年怎么会这么多东西,工作不饱和吗?是不是都是临近面试背的」

不止一个人有问过这个问题,今天就明目张胆的告诉大家:「是也不是」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了,这人的回答怎么跟我想的不一样?那我简单点来说,就是「临近也背,平时也积累」

说说自己的学习安排吧:之前 moon 的工作是大小周的,朝九晚九这样的工作时长,说心里话,还好家族基因好,不脱发,不然现在我可能得研究研究植发相关的事宜了。但是相比于那些真正 996 的同学来说还是知足了,那在这种方式下怎么抽时间去研究别的知识?

其实到这里你会发现,这基本上就涵盖了大部分打工人的学习时间,事实就是这样,没有什么特别的

知识在平时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你在面试前背的时候才会如鱼得水

再说说学习过程

image

这张图其实就清楚的描述了一个完整学习过程

image

这张图是著名的「邓宁-克鲁格效应」,也称为「达克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但是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这个过程大部分人应该都经历过,我也经历过,尤其是在以前上学的时候最为明显,我举个例子好了,这个例子来源于我的 leader

他有一个女儿,对历史非常感兴趣,把中华上下 5000 年的书看了好几遍,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moon : 确实很厉害....),能对每一个朝代的重大时间或人物了如指掌,但是直到有一天我的 leader 找了一个对历史知识很熟悉的朋友来和他的孩子'无意间'聊起了历史,他的孩子就发现自己好像又什么都不知道,于是又开始了精修历史

这里我主要想表达的是,「不止是学习曲线还是达克效应,不要管他论证的是哪一点,但是最终告诉你的应该是知识是需要不断学习的,经验是需要不断积累的」

再聊聊方法

「这里的方法我只针对与学习技术来讨论,再后续的小技巧中我会说下通用的一些东西」

在自己学习技术的过程中,通常有四种学习方式,「视频」「博客」「书」「看源码」

我先表达自己的「第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可能会备受争」议:「在自己有充足的时间学习一个新技术时,源码绝对不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开端」,现在很多人把源码越吹越高,我承认看源码是有很大的好处,但是这个看源码的学习时机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一上来就看源码,本来一个小时能解决的问题看了一天都没解决

为什么这么说呢?想想我们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是怎样的学习方式,是不是都是老师在讲台上讲,然后你在下面学习,即使到了大学以后,老师也会在课上讲一些基础知识,在课后才会需要你很强的自学能力,去学习一些深入的知识,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言传身教这种方式是最容易被人所接受的,也是最容易理解的。

而视频这种方式是最类似于初中到高中上学这种模式,在上大学之后你有了基础,有了自己的思维与逻辑之后,开始自学,就相当于选择 「看源码」 这种方式

「第二个观点」:由浅入深,从整体框架再到局部细节

因为细节这个东西很多时候最开始是晦涩难懂的,需要你有一定的经验或者对这个技术整体有一定高的熟悉度之后才会比较好理解,这个观点我相信应该是被大部分人所接受的

「以上两个观点针对于一门新技术的学习」

「第三个观点」:在经历了前两个阶段后该,再去看源码,多练,

看源码主要学习思路,设计模式,怎么写好代码还有就是理解该技术点

对于代码,通过敲代码、大量的练习加强理解;对于整理的理论知识,通过记笔记、写技术文章加深记忆。

「第四个观点」: 「share」

这东西「很重要,非常重要」

不管以哪种方式做分享,一定要说,说会提炼思路,在说的过程中你会更加深刻的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有一句话说过:分享的人比倾听的人更能理解到一个问题的本质

针对于读书的小技巧(重点)

书=知识+结构

结构=知识与知识的连接

最简单的结构就是一本书的逻辑脉络,需要理解的就是这个作者是怎么思考问题的

讲解知识点是在一个语境下进行的,可以理解为一个案例

知识点+场景=应用

学习是化简为繁,积累后才能在应用中化繁为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