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合作

2022-06-28  本文已影响0人  涂玉霞

一位杭州老师的家校合力心得,非常值得老师们学习。

01

尊重差异

每位家长都是教师的合伙人。

依赖型家长虽然少了教育的自主性,但可能他们更多是出于对教师的信任;

评价型家长虽然喜欢评头论足,但这也是一种希望参与班级管理的心态的表现,换个角度看,还可以促使班主任向更高水平迈进;

旁观型家长看起来不够积极,但或许是觉得自己文化层次不高少了底气,又或许是工作繁忙不方便参与,试着去理解他们的苦衷,我们就不容易置气;

强势型家长的表现欲和控制欲比较强,但他们的热情本身就是一项教育资源,可以成为班级活动的有力后援……

可见,当我们试着尊重、包容、接纳家长们之间的差异,便会发现他们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也都是教育的平行力量,如此心态就平和多了。

来听听张晓风在《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中的这段话吧:“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这是一个母亲的肺腑之言,期待里裹着不安,这也是普天之下家长的心声,包括当了家长后的我们。看了这一段,是不是陡然觉得肩膀一沉,有种沉甸甸的责任感?

记住,永远不要把家长放在对立面,否则会劳而无功甚至内耗不断,不但无法取得教育成效,还会造成精神上的负累。同时记住,不要试图去改变家长。

家校沟通的意义不是为了消除差异,而是为了接纳,为了更好地理解差异。求同存异,择善而从,而后携手共进。

02

达成共识——

在步调一致产生同频共振

不论多么不同的家长,必定都有共同的心理诉求,那就是希望孩子在校遇到好老师,并拥有一个良好的成长氛围。

每一个“他的孩子”,都是我们要关怀的孩子,可见家校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所以“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想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

但因为理念、站位、个性的不同,观点碰撞不可避免,这并非一定就是坏事。“一场争论可能是两个心灵之间的捷径。”此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倾听比雄辩更重要,因为我们的初衷是为了赢得家长,而不是为了赢了家长。

无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要轻易放弃对家长的信心和合作的可能。当然,和家长意见是否要统一,这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平衡,关键是教师要有积极的心态,顾全大局,从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来思考问题。

在与家长沟通时,我会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努力做个好听众,请家长尽情表达他的想法。如果家长不善言辞,我会用提问的方式从小切口切入,最后把他的回答重新梳理并表述一遍,这样各自真实、充分地表达才有可能达成深度的共识。

在工作中,我都是事先制定目标、计划和步骤。这样,家校之间就容易达成心理上的默契,行动上的步调一致,从而产生教育的同频共振。

看,这是我新学期开学前制作的班级活动日历,把一学期的节日、节气、所有班级成员(包括全体孩子、任课老师、家长)的生日整体性提前呈现,让一学期可预见的活动清晰可见,以期家校一起有节奏地协同使力,过一种张弛有度的家校合育生活。结果,家长马上制作了班级年历,既是一种回应,也是一种支持,更是一种情感的流露。

03

扬人所长——

每个人长处的叠加,力量是巨大的

我们需要面对一个事实,当年我们考进师范的,是同龄人中的中上水平,但我们合作的家长涵盖了整个社会群体包括我们自己。不可否认他们当中有太多人比我们要优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所以我们务必保持虚心。

当一个人卑以自牧,不但容易赢得对方的尊重,自己也会从中迅速汇聚力量,许多问题就可以顺利解决。

我们所倡导的师生间的“民主”“共享”“互动”关系,同样也是家校沟通的追求。由于家长和教师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二者在经历、经验、思想水平、知识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就决定了教师与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具有互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这种互补,恰恰是双方自我提高的有利因素。

而且旁观者清,有时他们作为旁观者反而更容易发现班级管理中的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要多倾听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所持的态度,了解他们的教育关注点及其困惑,与他们并肩作战,让家校关系逐步从分享信息,走向协调配合,最后实现共赢。

我们有理由相信,家长资源是一笔巨大的潜在能量。比如“双减”后,各校开展了课后服务,有些学校邀请了家长志愿者共同参与管理。令我惊奇的是,我们班的家长志愿者能快速准确叫出每一个孩子的名字,这不但俘获了孩子们的心,也激发了家长更大的热情。

04

务实重行——

提供可行的具体建议让家长有着力点

生活中,我一直努力培育务实的做事风格,包括在家校沟通上。

沟通前,我都会事先准备,打好腹稿,或是记录在笔记上,让对话有主题,有层次,有头尾,需要清晰地知道该说什么,该怎么说,为何而说。

沟通时,我会努力给家长提供一些可操作的建议,让他们有着力点:

比如帮助亲子沟通不顺畅的家长,我会建议他掌握“好好说话”的技巧,当彼此来了情绪时,先找个借口给自己台阶下,让彼此先冷静一下;或是努力控制语速,降低音量;或是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

这样处理,会让孩子感觉到你在解决问题而不是在发泄情绪。

比如家长在表达自己的焦虑时,我会建议他最好的办法就是具体化。

把焦虑的内容具体说出来,这样就清晰知道了焦虑点,也就容易对症下药。忙着做事就没空焦虑。

这些建议并非一定立竿见影药到病除,但我们的积极态度和持续用力一定可以让双方的沟通朝向良好的方向。

我还创设活动提供平台,让家长们一起快乐地做着有意义的事。比如“双减”后,孩子们参加了晚自习,晚饭也在学校吃。同时,到校时间也推迟了,可以从容地吃早餐了。于是我在家长群里发动:“早餐很重要,会成为一天心情的基调。借着‘双减’,手动创造一点餐桌美学,从口感、营养、美感处用心,让自己和家人在食用时生起一份珍视之心和欢愉之心,才是美好一天的正确打开方式!”

为了自家孩子,家长们都兴致高昂地参与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提升,家家都接近天花板,受益的当然是他们的孩子。

05

先行揽过——

主动担责其实是一种以退求进

虽说地位平等,但我总是先于对方交出一颗真诚、善意的心,这样家校双向奔赴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家校沟通的制胜法宝,是怀着莫大的真诚和善意,这也是打动人的速简方法。

有时,家长表达不满甚至兴师问罪或许有他的偏颇之处,但往往也能反映出教育工作中的疏漏,是我们反观自身的一面镜子。所以,面对抱怨和不满,不要马上反诘,而是先去了解原委。

如果是自己的疏忽或失误,就迅速诚恳地表达歉意;如果是对方误会,就心态平和地说明事情的客观经过,且坚定而温和地表述;如果彼此都有失误,不妨先行揽过,这既是一种大度,也是一种机智。

一次,一位家长询问几点放学,语速显然比以往要快。我突然想起他的孩子这天刚被入选学校的舞蹈队,正紧锣密鼓地训练,而我一时疏忽,未能及时告知家长。得知家长已在雨中苦等了一个小时,我不住地道歉,同时也衷心地祝贺他的孩子能入选,家长释然。

同样,有一次一个孩子晚归,家长焦急地等待着,情急之中对我也有些抱怨。我事后得知他的孩子听到同学介绍一本书,怕去晚了买不到,所以一放学就直奔书店了。家长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不住地向我道歉。我也表达了歉意,是自己平时疏于对孩子进行一些细节方面的教育,家长更是感动不已。

先行担责,满怀诚意,即使对方已经来了情绪,也会在真诚二字面前被“软化”得通情达理。

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常教导孩子们要勇于承认错误,那就从自身做起,做一个这样的生动模板,本身就是一种不言之教。

06

重在平时——

在细水长流中保持与家长的积极互动

人与人之间那种伙伴、战友般的情谊,都是在共享、互动中产生的。教育日常里,我会与家长个体保持着比较高密度的沟通与联系。

我会有根有据、细节饱满地赞美他的孩子,并顺势归功于家长,感谢他在这方面的教导;

我会在孩子取得巨大进步或有突出表现时,邀请家长来班级,和他的孩子一起接受同学们的采访。印象至深的是,为了闪亮登场,一位妈妈换了三套衣服,问我哪一套最合适。这个细节就可以折射出她的内心喜悦指数了;

我会在孩子出现状况时,实事求是、掌握分寸地反馈于家长,不是告状,而是告知,以便接下来商讨对策;

当孩子表现不佳时,我会挑一个问题反馈,一是家长可以集中力量于这一点上,二是只提一点可以让家长减少一些忐忑。

农人要抓农时,军人要抓战机,家校合作亦如此,要抓取沟通的时机。

最好的时机不是事后的弥补,而是立足于平时,又着眼于未来,以关心孩子的态度同家长保持经常性的接触,同时表现出一种与家长平等交流的真诚愿望,并有意识地组合彼此的教育要求,如此细水长流,常作不息。

这样既能对孩子有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了解,有时还能及时发现不良苗头以防患于未然。这种平等交流的真诚愿望,反映出教师对教育力量的尊重,表达了一种“平等对话”的姿态。

以上种种,都只是策略。其实家校沟通最本质最核心的地方就在于,用心关爱每一个孩子。

凡所最美,皆关乎于心,真正的沟通,一定是从心出发。

假如我们能潜心精进自己的业务(如果我们的业务水平不尽如人意,那么家校沟通做得再积极,也只能是停留于表面的联系而已),同时本着一颗真诚、善意的心对待每一个孩子,用实际行动表现出自己的负责与公正,就能赢得家长。

赢得家长,教育就成功了一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