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えて、潜意识さん!

2020-03-30  本文已影响0人  嘿把这个苹果放到你的头上

一个月看8本书?

这个月看了八本书,看完了吗?看完了。

现在就让我来检阅一下我们潜意识大人看书的质量,真的,这次能25天看完8本书全靠潜意识,它负责在我翻书的过程中挑出那令人在意的1%。

(反正即使很认真看,最后也就记得1%而已,让我们不要浪费时间假装看得很仔细,直接奔着1%赤裸的真实去吧!)

8本书名分别为《爸爸的力量》《情感勒索》《爱的5种语言》《克洛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情感依附》《非暴力沟通》《社会动物》《金翼》。

教えて、潜意识さん,你究竟记住了什么?


《爸爸的力量》

本书主要讲述父亲对孩子的成长会起什么作用,它最大的作用就是建立“权威”的形象,因此它认为你与父亲相处的方式会间接在你与权威的相处中重现。这里说的“父亲”可以是你的爸爸,或者是与你亲近的男性长辈;权威指的是上司、政府及专家等。

在对待工作、人际关系、伦理、金钱的态度和法则更容易影响子女。

父子之间有3种不太良好的依恋类型,还有4种不太良好的养育方式,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只要怎么样的父亲是良好的。

给予以下三点的父亲,我们认为他就很棒棒了。

1.情感:爱、支持、关心。

2.生理:食物、居所

3.精神:长者的谈话、眼神交流

嗯哼,我爹如果会反省的话,肯定会发现他给了几口饭就把我打发了!理性大人轻而易举地发现我爹是个沉默回避型的,这类父亲容易生出情感表达差,不愿与人合作、怀疑自己沟通能力的子女。

因此这类子女需要学会正视自己的的情感需求。(因为小时候对孩子的情感不善回应,间接导致孩子认为自己的感受是不重要,长大后他们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因此和他人相处时容易给一种隔着什么的感觉。比如说我就经常被人说是“太过理性,没有感情”)

不就是表达感情嘛,我会做不到吗?当天我就给老爹写了封信,情深意切地告诉他按照书里的说法他是什么父亲,感谢他这些年来的辛勤付出,并提出需求:你不能以为一口饭吃就把父亲的位置坐稳了,我们还得精神交流,要有点长者对晚辈像样的教导!

结果呢?信是过去了,我爹毫无反应,如果我不是知道他不擅长此道,我还以为我已经死了。

这样就结束了??我这么好打发的吗?不理我就打电话过去。

“莫西莫西,老爹啊,微信看了吗,我的信看完没呀?”

“嗯。”

“嗯,那你老人家感觉怎么样呢?”

“乖啦。”

“不不不,我在问你感受的事。”

“说什么精神交流,每天和朋友玩到11点才回家,人都见不着,谁不和谁交流呢?”

“??啊…那啥…没啥事我先挂了啊。”

每一种养育方式都有它的弱点和优势,不要以为是父亲不好导致了自己的不好,他也不是也不需要时完美的父亲,他并非为你而活的,他有自己的选择和想法,有自己的感情和需求。

我看待父母,既不感恩也不责怪。是他们选择让我出现的,他们可以不这样选,因此我不必过多感恩,我既然已经长大,已经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和权利,因此不责怪。

我们彼此有着没法怀疑的深厚感情,可以说我们的某一部分通过一天天毫不花哨的实在的相处已经交融在一起,任何痛苦都会不讲道理地同步承担。

因此,让他们幸福快乐是令自己幸福快乐的最快捷的方法,事半功倍。

《情感勒索》

简单讲,就是勒索者通过瓦解被勒索者的安全感从而达成变相勒索的目的。

勒索者喜欢这样暗示:

“你有责任和义务满足我的需求!”

“你怎么能让我难过?你个坏蛋!不孝子!”

“你知道我为你付出了多少吗现在你这样对我?”

被勒索者乖乖就范,是因为勒索者很懂得什么事情都要“从娃娃抓起”的深刻道理,请仔细听下面这些耳熟能详的台词。

“哎,膝盖怎么了?”

“骑车摔倒啦。”

“你怎么这么不小心!”

——未被问及感受,就被责怪,孩子会明白“会痛,是我的问题。最好不要说出来。”

“听话才是好孩子。”

——我的独立思考不重要,按大家说的做最优。

“你应该知道/做好/……”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态度百般挑剔,仿佛他本该什么都做好,一旦犯错就会接受可怕的精神折磨,或者肉体折磨。

——小心翼翼,害怕犯错,不敢负责任。

因为从娃娃抓起的策略很成功,导致这些孩子自我价值低,于是更加容易被勒索。

如果对方是自我价值高,边界感强的正常人,应对上面的情景恐怕会这样。

“我不需要为你的情绪和需求负责,即使你是我妈。去旁边哭吧,那有纸巾。”

“如果你不愿意完全可以不难过,我不是坏蛋,也不是不孝子。只是我用了我的方式,这可能不符合你的期待,而我本来就有权利选择满足或者不满足你的期待。。”

“我知道你为你的选择付出了很多,那并非我请求或者要求你做的。如果我做的事令你难过,我可以道歉,但仍然认为自己作为一个独立自我的人可以选择对待人的方式。”

如果这位仁兄还不是正常人(?),不但充满爱和善,还看了《非暴力沟通》,那还得了,让我们来听听马歇尔·卢森堡怎么说。

“我听见你说我应该为你的需求负责,你是在恐惧吗?你担心我如果不听你的话,就无法证明自己是有存在价值的、是被爱的。是这样吗?说实话,当你说我有义务为你的需求负责时,我觉得自己被你的爱限制住了,仿佛在你的需求面前,我不可以有自己的选择和感情一样,我感到自己像一个为了满足你而存在的工具,我没有想怪责和反抗的意思,我仅仅是希望让我们以更加好的方式爱彼此。你觉得这是可能的吗?”

“你的难过令我也觉得难过,我并不认为自己是坏蛋,假如你的出发点并不是想伤害我的话,我也不想伤害你,让我们好好谈一谈吧。你真正在难过什么?”

还有一种办法也很不错,就是幽默。用幽默保护自己,用爱和善保护别人。

“没错,我还有义务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可是我竟然从未尽心,太对不住毛爷爷,对不住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哦!求求你不要再说了,现在我内心的脆弱可比离开朱丽叶的罗密欧,救救我,说点好听的话……”

《情感依附》

本书讲了大量案例,76个家庭跟踪了30年。可谓信息量满满,这完全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科研成果。它的价值无法仅用一本书来衡量,是多方面多维度的价值。

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什么叫情感依附,这是一种边界不清的相处状态,一个人将感情完全依附到另一个人身上,而另一个人没有意识到要温和地拒绝它,这种拒绝,与其说是拒绝,不如说是没有做到让他独立成长,形成独立完整的人格。它和情绪勒索并不一样,但比情绪勒索更加“痴缠”。

坏关系容易情绪勒索,好关系容易情感依附。

比如A说了某些话,使B愤怒了。此时A温和而且有耐性地接纳了B的感受并耐心地和B交谈。这一刻B感受到了生命的肯定,A完全得到了B的信任。从此以后,B有什么事都来问A的意见,向A倾诉烦恼事和宣泄负面情绪。

这时,B对A产生了情感依附。如果A没有足够的能量,应该适当和B保持距离,如果A能量足够,可以将B往更完整健全的人格上引导。这是一件双赢的事。

没什么比两个独立思考的灵魂交谈更令人愉快的事了。

因为我永远相信,在交谈的一瞬间开始,教育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师徒、长幼、专家和常人什么的都是幌子而已,而且其中的教育者将得到更多,只要他意识到这是种灵魂教育,两人同时在教授,亦在受教。

只是大家在这堂课里的考点不一样而已。

《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充满了暴力,这种暴力会令关系之桥受损,在爱的世界里,没有什么比令关系之桥破碎更令人难过的了。

“一瞬情绪峰值大于一切”是非暴力沟通的难点所在。难过委屈起来,受我们的文化影响,很大可能我们会不沟通,讲真,文化环境教会我们最大的沟通武器就是——冷战!

反思自己,在我年幼无知的时候,简直就是冷战小能手(哼,不冷战你都不知道我多重要),后来我还发现此招数在“好人”身上尤其常见,只有那些“妖女”“不成熟的”“不识大体的”才会情绪化、提诉求。

冷战之后如果需求还是没有达成,就恶语相向,将小学时学到的修辞手法“讽刺”“反讽”运用到极致!

我们中国的小朋友从谈恋爱开始就几乎没什么人知道真正的爱的语言是什么,结婚后就更不要想的,等热恋的光环散去,只剩各种互相不满和互相折磨。

哎哟喂,说来说去其实不过是个“在乎我,看见我的”的需求而已,半辈子就过去了,还有其它的精神需求,全给这个基础需求给耽误了。

如果你想关系破裂,令两个人身陷纠缠反复的痛苦之中,请不要拒绝以下本能:比较、回避责任(这事我不得不做!但其实是他自己选的)、道德批判、强人所难(让人拒绝得很有压力)

听马老师的话,如果你想关系之桥稳稳当当的,就好好练习以下四个技能,练习练习练习!

1.观察:表达事实而非评论,今天你说了、做了啥为事实,“我觉得你做的很好、很不好”为评论。

2.感受:表达感受而非情绪。(我很难过、高兴、悲伤、害怕,感受;你是不是有病?你就这种人我看透你了,情绪。)

3.需求:表达需求而非感受。(我希望得到支持和肯定,需求;我希望得到你的支持和感受,感受。)

4.表达请求:请求应当具体,而且是可以被拒绝的。(我希望你理解我,这个请求太过笼统;我希望你在规定的时速内驾驶。)

《爱的5种语言》

人与人之间的爱语是各不相同的,就好比你的母语是中文,他的母语是日文,小红的是西班牙语,小明是希腊语,而我的是波斯语。

我们不应该理所当然地假设表达爱,就是说:我爱你这么简单。虽然它的确很简单。

唯一的问题在于,你和我讲中文我真的听不明白。除非我懂中文。所以当你用中文跟一个不懂中文的人说我爱你的时候,那人很可能以为你只是说了一句无关紧要的话,比如今天天气真好之类的。

第一种爱语:肯定的言辞。(爱我你就夸夸我!)

第二种爱语:精心的时刻。(爱我你就看看我!)

第三种爱语:接受礼物。(爱我你就给物证!)

第四种爱语:服务的行动。(爱我你就为我服务!)

第五种爱语:身体接触。(爱我你就抱抱我!)

如果没有听见母语,他们的心就无法肯定对方是爱自己的。不信你听。

“我老公一点也不爱我,他从来没亲口说过爱我,其实在他心里根本没有真正认可过我。”

“我老公一点也不爱我,他从来没有做过一些浪漫的事,从来没有认真陪我,你说如果一个人真爱另一个人,怎么会一边约会一边玩手机?除非他对我毫无兴趣。”

“你知道吗?我老公,从结婚之后,已经整整十年,连一个礼物都没送过,你可以想象一个人口口声声说爱另一个人,但一个礼物都不愿意送吗?”

“我早就知道我老婆不爱我,因为她对我一点也不细心体贴,完全留意不到我的需求。她心里眼里都没有我。”

“我知道我老婆不爱我,因为她从不主动牵我的手,这让我很自卑和难过。”

但是这些就是真相吗?让我们再来听听对面的人怎么说。

“我对我老婆好的很,我每天给做家务洗衣服做饭,她过来这么就我就没让她下过厨房,纪念日礼物也没有忘记,她偏偏视而不见,非要我说爱她,难道那些花哨的情话会比我的爱更令人信服?”

“我老婆天天说我不陪她,可是我明明陪了,有好多次我都推掉了兄弟的聚餐,可是她让我陪她就是让我无所事事地在沙发上,或者莫名其妙的散步,可是这些我做了她还是不满,我觉得她纯粹是无理取闹。”

“礼物礼物,真的那么重要吗?真是贪慕虚荣,买回来又怎么样呢,不过是占地方而已,还不如精打细算把日子过好。”

“我怎么不爱我老公?我记得每一个关于我们的纪念日,倒是他没记住,而且他的需求就是要我像个仆人那样洗衣做饭,你觉得我会相信他那鬼话吗?”

“他从不跟我精神交流,满脑子只有性。我觉得自己只是个泄欲工具。”

当爱箱盈满,人们深信自己是被爱的,就不会作,而且会乐于给予。

当爱箱亏空,人们对爱怀疑,就会很作,会通过各种负面的方法索取爱和关注。比如责骂、自残、挖苦、道德评判、对比、一切表面上看来仿佛会将爱推开的办法。

问题:奇怪,为什么爱箱亏空的时候,人们反而会做让爱远离的行为呢??

因为脆弱,心灵稳定性低,只能在理想环境中存活,未成为关系的缔造者。

因为人无法给予自己没有的东西,爱箱亏空时,无法给爱。

因为不安和受伤时发出攻击是人的本能,伤害破坏这种伤人伤己的事根本不用学习。但相反爱是建设性,你想想要建一座桥要花多少心思吧。

小孩子只会满不在乎,通过破坏来彰显自己,而成人不会这样,他们用建设和维护彰显自己。

小孩:你看,我可以破坏,无论什么我都可以破坏!

成人:你看,我可以建造,可以建造很多保护人的建筑!

这是每个人的初始阶段,缺爱就要索爱、无法克制自己——假如你们见过那些被爱所伤的女孩的某段黑暗时刻(男孩子我还真不知道)——她的所有话都有一个无法忽视的指向,那种引力场是极度难过所导致的——他不爱我——我不值得被爱。

在这个引力场里,理性大人毫无立足之处。聪明的理性大人选择暂时退下,而善良的爱大人会全程陪伴。

《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

这本书,我的朋友,就让我分享一点“名人名言”吧,我感觉它就是这样用的。

1.我们之所以会受别人蔑视,可能是自身的能力未达到让他人敬重的程度。(有些人能用阴影中获取能量,而有些人在阳光下仍然不断能量流失。)

2.没有经历过不幸的人才是更不幸的。(巨婴的不幸。)

3.凡是外在有利的东西都有可能使人变成奴隶:知识、权利、名誉、金钱。要比他们更加强大才行。

4.成功与我之间有条河,为了过河,我们不得不合作,需要向你的合作者袒露自己的计划、态度和心声。

5.我知道你想成为一个大人物……你准备什么时候实现这个心愿呢?

6.改变潜意识里的某个词汇,就改变了他的收入、生活、甚至人生。

7.只做你感兴趣的事情就好,它将成为你最好的导师

其中有两个回答是我觉得最有意思的。

“罗杰斯先生,你觉得我们的政府应该怎么样做就能够在30年内将所有的监狱废除?”洛克菲勒毫无预兆地问了面试者一个和工作毫无关系的问题。

“那么,难道您以为自己在天堂里吗?”那个人死之后,使者让他沉浸在各种欲望中,那人说,他宁愿下地狱。

也许有个悉心指导的父亲确实会不错吧?但我觉得还是自己玩比较好,导师也应该自己找,而不是一早就有一个在那里放着。

《社会动物》

这本主要讲的是潜意识对人的影响。

作者写了两个虚构的人物,一个男的从优秀的家庭里长大,一个女的是中墨混血的封建家庭长大,他虚构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及跃迁点,模仿他的偶像卢梭。

我觉得比较有意思的是那个女的,假如她的人生存在明显的“跃迁点”,第一次是读书,因为家里人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庞大的亲戚群认为女生读书没什么用,但母亲说,如果她想就让她读吧。这是她的第一次跃迁。读书升级了她的交际圈和眼界。

第二次跃迁是,她看到了她的偶像、榜样——一位女强人,她的穿着和谈吐深深吸引了女主角,她想,她也要成为那样的人!

第三件算不上跃迁,但很有意思,文中用一个小事件突出了潜意识对人的影响。女主和男主结婚10年之后,他们的婚姻陷入危机,感到彼此不再相爱。

女主这时遇上了另一个男人,并和他发生了性关系。这事在她的理性里并不是大事件,不过是性而已,但是却在潜意识的世界里掀起了大风浪。完事后,她回到家,突然感到潜意识对自己的疯狂报复——不断的呕吐,哭泣,想伤害自己。

越是深层的潜意识,越不容易觉察,但反噬越大。

比如说杀人。那妥妥是会反噬的,这个层面上基本没理性什么事。

1.品性良好的人要么是靠自己,要么是在别人的教导下学会了用正确的方式看待各种情况。

人们应当学会以某种特定的方式看待财物、人、生命、世界。

2.决策三步:(潜意识)感知、(理性)判断它的利益、(意志)执行。而最重要的是第一步,感知。

3.留意钟与云的区别。

《金翼》

据说是一个社会学家写的,我就翻了翻,根本不是我的菜,主要讲的是两个家族的走向。

仍然是读书改变命运啊,不但改变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家族的命运。

我觉得社会学家就做好分析总结就好了嘛,干嘛要为了通俗易懂而写成小说呢?

作家真的不是有故事就行的。

说实话,对一个一天只吃一个包子的人来说,突然要吃掉8个包子,还是难免有种“噎到”了的感觉。

有些问题非常值得思考,他们出现得刚刚好,我马上就需要用到他们了。

我感到自己的人生马上就要迎来一个重大的……收尾。从前我以为英雄之旅最重要的是英雄的历练,他在道路上所得的、那滋养生命的礼物。

而当我站在此处,我发现应了一句古话“行百里者半九十”,英雄之旅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英雄的回归。

英雄感到召唤而出发,他离开了自己的小镇,单枪匹马想要打败恶龙,中途受智者教导拿到必要的武器,又受公主指引走出迷宫,最后打败恶龙,拿到宝藏,迎娶公主——

最后,回到自己的小镇。

最后,他要将自己拿到的“礼物”分享给小镇的人们,让小镇的人都受惠。

此为英雄之旅(第一轮的)最后一站。

依我的浅见,认为英雄必须完成最后一步才能真正拿到英雄的身份。

当走到这一步,我才发现过去的自己是多么天真,我怎么会以为打恶龙、或者落入鲸鱼之腹是最难搞,最痛苦的事呢?

明明送礼物才是最难搞的。

果然人在每个阶段看见的和在意的风景是不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小王子》老少咸宜。

小孩子看见了奇妙的历险,恋爱中的人看见了玫瑰,结伴时人们看见狐狸,而临近死亡,人们又看见了蛇。

而这八本书刚好就撞在这个事件上。

“你正在为某件事做准备。”最近这种感觉很明显。

我变了,连我自己也能感觉到,我的站位和以前不一样。从前我先经历事件,再回想它,“啊!原来当时我在经历这些”,后来变成了“我知道我在经历什么”,最后变成现在这样,我站到了事件之前——“我知道我即将要经历什么。”

“这个BOSS好难打啊。”即使是理性大人都忍不住幽怨哀叹。

情绪大人和灵魂大人也觉得很难,梦想家也觉得它很棘手。

可是没人打算不干这事。

“我有时候真的能感到在你这具普通平凡的躯壳背后,存在一个操控者,我觉得‘它’很可怕,很强大,没人是它的对手。在它不需要你的时候,你就在平凡普通地笑啊跳啊,放在人群里根本找不出来,而当它需要你的时候,你消失了,而它在人群中,无论怎么看都是个异类。”几年前,朋友这样对我说。

可能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它”吧,又想起那个故事,魔鬼把你的大脑偷走了,每次你接收到什么,魔鬼都会在里面动手脚,它就让你深信他给的才是对的。

你拿这样的魔鬼有什么办法呢?由他去吧。

“怎么可能会有魔鬼偷走我的大脑呢?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事,不存在魔鬼加工的,那就是我的真实感受!”我懂的,这个办法真的会安慰到人的。

然而魔鬼确实存在,一只存在于我的大脑里,一只存在于你的大脑里。请你仔细看啊,可爱的人,对于同一件事,大家的不同反应。

依我有限的认知,唯一识破魔鬼的办法就是凭借理性,看事实,看客观的事件。

“究竟发生了什么?”

“究竟发生了什么?”

“究竟发生了什么?”

当人们没有使用自身的理性,戴上看清事实的白帽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蓝帽子时,魔鬼的红帽子就悄悄地戴在你的头上。

一只住在我的脑袋里,一只住在你的脑袋里,我一开口说话,你的魔鬼不辞辛苦地“修饰”你听完经过加工的花言巧语后,回复过来,我的魔鬼也不甘落后,巧妙的又加工一番。

在这场游戏中,我们总是听不清对方的真意,迷惑,焦虑,愤怒占据我们的心灵,我们越发恼怒,进而自大,批判,指责,对比。

我实在是吃厌了麻辣烫,就像吃厌了那些必须通过对比才能获得的“重口味”的感情。

我想不要特殊化任何人,也能展示对世界和对你爱意,不通过对比、过分担心和同情、甚至一些莫名其妙的技巧,不必夸耀和不必避讳。

我想重拾一种语言,就像寻找一道失传的美食。

就像“一生之水”那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