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打造第二大脑》:克服信息焦虑 4步让信息服务于你

2023-12-08  本文已影响0人  觉知舫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谁没有对于信息的焦虑呢?因此我们拼命地囤积信息,挤爆了各种云空间、电子笔记软件。可在需要利用信息时,我们却依然不能及时找到它们,因而陷入更大的焦虑。

我们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焦虑——囤积——无法为我所用——更囤积更焦虑……,仿佛没有终点。

因此如何让笔记在我们需要的时候,能够被及时找到并有效利用,就变成了破解这一怪圈的真正解药。

《打造第二大脑》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说来有趣,本书作者蒂亚戈•福特掌握这一方法,其实是一个意外。

蒂亚戈•福特在大三时因不明疾病而短期失忆,脑力退化。为了能够有效掌握自己的病情,他把厚达百页的病历和医嘱转化成了数字档案,以便随时搜寻、整理批注和分享,结果竟在不知不觉中总结出了一套电子笔记管理方法。

从实践中来的方法,注定具有一大特点,就是它的实用性

为了便于记忆,作者把他总结的方法用一个词代替——CODE(信管法则),即四个步骤:

抓取(Capture)、组织(Organize)、提炼(Distill)、表达(Express)。

一、抓取:基于兴趣和需求去收集

按照作者的说法,抓取信息就从你的兴趣或者实际需求出发。

具体应该怎么做呢?作者罗列出了12个收集信息的问题,一定对你有所启发——

O 如何让自己不再沉湎于过去,更好地活在当下?

O 如何制定与中长期目标相吻合的投资策略?

O从“无脑消费”到“专心创造”的转变是怎样一种体验?

O 将孩子们哄睡着后,我该如何抵御肥皂剧的诱惑,早点上床休息?

O如何让企业兼顾盈利性和生态可持续性?

O 如何克服对于承担责任的恐惧感?

O 作为学校来说,如何为需要特殊照顾的学生们提供多资源?

O 如何走出“囤书而不读书”的窘境?

O 如何才能又快又轻松地完成任务?

O 医疗系统应当如何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O 有没有更加简单的健康饮食法?

O 如何提升做决策的自信心?

这些问题可谓五花八门,它让我们明白收集信息的重要原则是以“我”和“当下”为中心的。

但是紧接着,又一个问题就出现了,收集的信息会越来越多,到底应该怎样存放呢?这就涉及到了第二步——

二、组织:基于需求去做分类

分类可能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分法。比如,有些人习惯按照图书馆分类方法来做,也有人按照下面的方法来做:工作、生活、人际、娱乐、自我提升……。但是这些常规分类并不利于对信息的利用,而本书提出的分类方法让人眼前一亮——总共分为四类:PARA(projected)项目、(Area)领域、(Resource) 资源和(Archive)存档。

项目:正在从事的短期活动。比如你要策划一个展览,或者进行一次装修。

领域:长期致力的项目。比如:你所从事的心理学研究,或者软件开发……

资源:所有你感兴趣而不属于项目和领域一类的都丢到这里面。

存档:所有完结或者搁置的事项。

作者的范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

此图是上图中手稿分类下的再分类

这种分类方法几乎可以说适用于所有人,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行业,在哪一个领域,都可以从利用信息的角度对信息进行组织。

从所分的类别我们可以看出,这样你的笔记就是动态的。比如:当你的项目已经完结,你会把这个分类下面的笔记放到“存档”中去;或者启动新项目时,你可将“领域”和“资源”里的有关信息移入“项目”中,甚至也可以从已经完结的“存档”当中提取有用信息,进行二次利用。

在第一层分类之下,你可以再根据内容进行二层分类。但信息的分类至多三层,再多则不利于记忆和查找。

信息被收集分类之后,为了更高效地利用,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也就是第三步——

三、提炼:提炼内容控制在10-20% 

在提炼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金字塔式的整理方法,并且取名叫做激进式归纳法。

总的来说就是:先划重点再总结,提炼的内容不超过全部信息的10-20%。如此整理之后,当你需要相关信息时,就不必重读全篇,而只需要几十秒的时间就可以快速完成筛选工作,非常节省时间。

作者的实例让我们一目了然:

之后就进入了最后一步——

四、表达:把你的笔记用起来

这里的表达不仅仅是落实成文字分享或者发表,也可以是实际应用。比如,你在通过收集的信息帮助自己完成项目时,表达就不仅仅是文字,还包括你项目操作的整个过程

这个步骤包含三个部分:

1、建立“思想群岛”,列大纲

2、用“海明威之桥”记录灵感

3、 “压缩范围”,获得掌控感

1、建立思想群岛

简单来说,就是用你已经提炼过的那些“半熟素材”列一个大纲,这些要点就仿佛是你思想的精华,因为一个项目而聚拢成一个岛屿。

在这一步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尽量局限在自己已有的资料当中工作,除非有重要内容需要查寻。否则你可能陷入海量的搜索陷阱,很难进入下一步。

2、海明威之桥

这个词来源于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写作过程中应用的一个方法。

即在写作过程中,如果他突然迸发出一些有关今后情节设计的灵感,会马上停笔,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以免稍纵即逝。而这些灵感正是联接未来之路的桥梁。

我们在列大纲的时候,头脑中迸发出一些灵感和细节,这也是时常发生的事情。这时我们一定要及时把这些细节记录下来,因为这些细节将会让接下来的工作更易进行。

3、压缩范围

当我们开展一个项目或者工作以后,常常会觉得项目的复杂程度似乎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个时候就要运用压缩范围的技巧,来获得掌控感,以免半途而废。简单地说,就是降低要求,简化计划。毕竟坚持下去比因为追求完美而导致项目搁浅要好得多。

之后随着项目的推进,我们还可以将曾经简化的计划再逐渐丰满起来,这样就会让我们的行动由易到难,更容易执行,而不是放弃。

通过以上简要地介绍,大家一定可以体会到:作者的这个方法确实是从实用性出发的。

也许你看到这里非常激动,想要对自己囤积的笔记来一次大的调整。

但是作者在这里奉劝各位:

对于过去的笔记最好是先将它“存档”,待以后需要时可以从中慢慢提取。

相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精力:妄图用一个整块的时间,比如一个下午或两三天时间,将自己臃肿的笔记整理得干干净净明明白白。但是这种做法往往都以失败告终,因为我们所囤积的笔记数量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想,而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可能还会陷入一些细节问题,无法自拔。最终繁杂的整理工作把我们热情消耗殆尽。

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先用零碎的时间,选择一个你感兴趣或者亟待解决的项目,马上行动起来!

如果你还是不知道从何下手,那么就回到文章中关于兴趣的12个问题,从中挑选一个,或者获得启发,开启你的第二大脑打造之路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