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颠覆者们全栈新媒体运营指南本专题已关闭

打造有用的营销:让创意更有黏性的 6 大原则

2017-08-04  本文已影响66人  半撇私塾

好的创意能够让受众印象深刻,对促进用户完成最终的转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怎么样让自己的创意一击即中受众的大脑,是每个营销者都会面临的难题。我自己在做新媒体营销工作的时候,也常常面临这个问题:不知道怎样写一句好的文案,不知道怎样取一个抓人眼球的标题……最近我阅读了《让创意更有黏性》这本书,受到了很多启发,打开了新思路。我想将我的阅读思考分享出来,再结合一些营销案例进行分析与说明。

什么是创意的「黏性」?

这本书里提出的「创意的黏性」这个概念,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从未听过。书里解释道,所谓「黏性」,指的是创意与观点能让受众听懂、记住,并能对受众形成持久的影响,甚至改变他们的思想或行为。这个概念给了我会心一击的感觉,瞬间明白了之前做的营销内容为什么没有效果:因为太过苍白无力。

举个例子来说说什么是「黏性」:「怕上火,喝王老吉」就是一个具有黏性的创意,简单又直白的文案很容易让人记住,并且确实改变了人们的行为——至少很多人在吃火锅的时候会选择来上一听王老吉。

我们做营销的过程,实际就是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最大的障碍:「知识的诅咒」。「知识的诅咒」是指,信息的传递者和受众之间不对等,传递者以为受众能够按自己所预想的那样接收到确切的信息,但受众却因为不具备像传递者那样充足的背景知识,而无法完整地理解信息。例如,我通过击打桌面来「演奏」一首歌曲,听众需要根据我击打的节奏来猜出歌名,在击打时我的脑中自有这首歌的旋律,所以认为听众会很容易就猜出歌名;但听众却从未获知任何关于这首歌的信息,他们听到的只是一串不连贯的击打声,因此不容易猜出正确的歌名。

在做营销工作的时候,也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我想了一个点子,写了一篇文章,想着这回一定能有很高的阅读量,结果用户根本不明白我在说什么,自以为很棒的内容最终只是自嗨。让创意具有「黏性」,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知识的诅咒」。下面介绍的这 6 大原则,就是打破「知识的诅咒」的最佳方法。

让创意具有「黏性」的 6 条原则

本书的作者将这 6 条原则总结为六个字:简、奇、具、信、情、事,分别对应简单(Simplicity)、意外(Unexpectedness)、具体(Concreteness)、可信(Credibility)、情感(Emotions)、故事(Stories),即让创意具有「黏性」的必备 6 元素。

下面我结合案例来具体说说这 6 条原则:

让创意具有「黏性」的 3 个步骤

介绍了创意的「黏性」以及让创意具有「黏性」的 6 条原则,现在我们来说说让创意具有「黏性」需要哪些具体步骤。

首先要做的,是找到你的信息核心。你需要给你的目标和需要传递的信息排一个优先级,将「关键目标」放在「有用目标」的前面,并且剔除「非常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观点。例如,京东双十一所要传递的核心就是「快」,直指天猫双十一「物流慢」的问题,赢得了卡位的胜利。

接着,你需要构思这个信息的传递方式。这个传递过程需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当你完成了创意的构想过程,你还需要对照六大要素进行自检,弥补不足。

举个栗子。假如半撇私塾需要制作一个品牌广告,传递「做是最好的学」的教育理念,我会选择邀请学员分享自己求职成功的真实故事,以此为主题制作短视频,因为我们的目标用户是希望求职或转行新媒体的人群。在故事的开头,我会展现一个场景:一个毫无实习经验的大学毕业生,却找到了一份在行业大公司的新媒体运营工作。接下来,我会具体展现她的面试过程,即她展示自己的新媒体项目的过程,并且通过插叙,展现她的项目制作过程,最后顺其自然引出 slogan「做是最好的学」。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她是如何动手完成课程实战任务,从而拥有自己的项目的。

制作了这么一个视频,我肯定要起一个标题,那么如何运用让创意更有「黏性」的 6 条原则来起一个好的标题呢?以下是我的一些尝试:

以上是一个创意的生产过程,遵循这 6 条原则,才能生产出具有「黏性」的营销创意。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帮助到和我一样挣扎在营销道路上的苦手,因为我自己在读完这本书后确实打开了一些新的思路。

如果想要更系统地学习新媒体营销,请立即免费申请加入「新媒体自习室」课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