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

2024-07-13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庆建

【认清真正的需求】

勒温把需求分为需求(客观的生理需要)和准需求(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求)。

在需求的压力下,可引起一定的紧张的心理系统。

很长一段时间不能理解一些人的习惯和行为,但是经过多年志愿服务的历练,以及自我反省,发现在习惯和行为的背后,始终有“一团火”在燃烧。“这团火”由“信念”、“需求”点燃。

会有哪些信念?比如:“我一定不要过父母那样的生活”、“我一定不能让孩子遭我这样的罪”、“我一定要出人头地”、“我一定要有钱”……

每种信念背后都有可见或不可见需求(准需求)。比如“被认可”的需求,回想早年做一些事情,是冲着别人的认可去的,别人点赞了很开心;没有点赞,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这就导致自我评价体系出现问题,情绪也容易波动。

原生家庭情况复杂、且遭受父母一方或双方语言暴力的人,常常会混淆需求和准需求,因为在一个时期不管是生理需求还是心理需求都没有得到满足。等到他成年之后,生理需求已经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满足,但是依然会保持过去的惯性,总觉得自己不够。

【我们的生活,多少钱才算够?】

什么是我们的欲望,什么是我们的愿望?这是个哲学命题。个人理解欲望是纯自利的、消极享受的;愿望是利他的(利他同时利己)、积极享受的。欲望和愿望,其实是很难区分的,不知不觉愿望就会变成欲望。

要自我管理,首先就是管理自我预期,避免“紧张的心理系统”进一步失控。越是“不要过父母那样的生活”,越是会成为父母那样的人。一则长期的共同生活,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已经被父母打上了深深地烙印;二则没有系统的学习和训练,无法高水平的识别和处理认知层面的结构性问题。

把欲望转为愿望。

“我不仅要有钱,还要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真正理解财富之后,会发现钱是手段不是目标。

“花了16个小时赚钱,牺牲陪伴家人的时间,值得吗?”对于有些家庭来说,收入是靠时间堆叠起来的,这里的意思不是说为了陪伴家人不去赚更多的钱,而是找到一个平衡。比如10小时收入300元,12小时400元,16小时500元,虽然多赚100元,但投入的时间加倍,体力消耗太大,也没办法陪伴家人。

为了家庭,也为了自己的健康(愿望),适当减少工作时间,或者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让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天平能够刚刚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