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看三体时,我们在看什么

2018-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蒙羊小姐

昨晚去看了《三体》多媒体舞台剧,现场特效很棒,剧情有一点改编,毕竟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演绎一部科幻史诗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无论从剧情,现场效果以及演员方面,我都是带着宽容的心情去看的。

之前知乎上对于这场舞台剧褒贬不一,对于科幻迷来说,能将这么难表现的题材搬到舞台上,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其间也用各种技术手段尽量去还原原著中的场景,还是要向台前幕后的工作人员致敬。

与《三体》结缘大约在7年前,一个朋友推荐我说,小说写得不错,作者不是很出名。时过境迁,今非昔比,谁会想到大刘已经站在世界科幻文学的巅峰,连奥巴马都成了他的粉丝,动用自己的私人力量拿到未发行本。高晓松在《晓说》里专门有四期节目讲《三体》,他说,一般人只要拿出一个脑洞就能拍一部科幻大片,但大刘把那么多脑洞都集中在《三体》里,解完一个扣又作了一个扣,足见这部作品的魅力。

每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令人反思的隐寓,以下是一点个人感悟。

一、人工智能再发达,也永远无法超越人类的想象力

AlphaGo赢了人类之后,人们惊异于它的自我学习能力;鲁班系统出现后,电商行业某些岗位开始了危机感,生怕哪天失业了;机器人保姆已经不再是梦想,比尔盖茨家里早已实现了科幻小说里的各种高科技生活用品。是不是总有一天,机器人有了自己的思想,就会推翻人类呢?

在《365夜科幻故事》里,有一篇关于机器人定律的故事。未来世界某工作站有两个人类和一个机器人,其中一个人类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另一个人类已经准备就绪站在手术台边上,并让机器人给他作助手,机器人却拒绝将手术刀划向病人的腹部。因为机器人第一定律规定,永远不能伤害人类,第二定律规定,在人类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要将人类生命放在第一位。现在,这两条定律发生了矛盾,使用手术刀就是伤害人类,违反了第一定律,不救病人,违反第二条定律,所以机器人最后程序混乱而疯癫。

当然这只是一个有点可笑的小故事,人类的发明创造会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修正。我相信科技再发达,也比不上人脑进化的速度,科学证明神经元每天都在新生,哪怕成年之后直到死亡。人工智能可以模仿披头士创作歌曲,也可以将艺术家的作品3D打印得难辩真伪,可就算人工智能学会了写《三体》,还会有千万个刘慈心,想出不一样的故事,人类的想象力永远不会被磨灭。

二、劣根性在人类社会中永存

《三体》中引发故事矛盾的根源,即是人类的劣根性,人类的贪婪,自私,忘恩负义,人云亦云等等,在整个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人类也有好的一面,这里只是拿出劣根性这一点来说。高晓松说,把《三体》反过来看,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史,里面的缺德事人类都干过。里面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一段情节:面壁者罗辑为了试验地球防御系统是否可行,发射到外太空的信号有暴露地球坐标的风险,人们开始质疑他:他首先就把大家的命运置于风险之上,还怎么保证地球的安全?可当他拯救了地球,人们又开始崇拜他,敬若神明;危机过去以后不再人心惶惶,大家又觉得逻辑过于阴狠,应该把地球的命运交到圣母一样善良的程心手里。就在程心成为执剑人的那一刻,三体发动了攻击,地球毁灭了,因为三体知道像程心这样纯洁温良的人是不会对他们造成真正威胁的。多么讽刺啊!劣根性让人类卑躬屈膝也颐指气使,既自以为是又自我怀疑。这也让我想到当下的一些恶性事件,送孕妇回家被害,帮助流浪老人被拐卖,为村民建房子被巧取豪夺……善良是有代价的,有智慧的善良才是真的善良,因为人性经不起考验。

对《三体》的解读,可能每个人都不一样,不论是高晓松,舞台剧,还是作者本人,亦或是你我。期待它能拍成电影的那一天,也期待更多像《三体》这样优秀的文学瑰宝问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