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郁顿挫·杜甫
我们都知道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但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却不十分透彻。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
沉是感情的深沉高远;郁是感情的愤懑抑郁;顿挫可用书法来比喻,即毛笔的顿笔和转笔,把笔锋按下去停一下叫“顿”,转后笔锋稍松而转折叫“挫”。
那么顿挫在诗歌中指什么呢?就是抒情的时候,不是直接地抒情,不是飞流直泻,而是曲折、回旋、婉转,不断地转就叫顿挫。这是指手法,当然情感也不是直通通的。
作为杜甫主导诗风的沉郁顿挫,是指他的诗歌呈现出某种悲剧性的色彩,感情深沉、抑郁、凝重,与这种感情相适应的表现方式,不是飞流直泻,而是回旋、婉转、波澜起伏。(戴建业)
以杜甫《登高》一诗做结合分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前四句写登高之所见,后四句写登高之所思所感。
首联,一句仰望,一句俯瞰。
“风急”吹散云彩,就是“天高”,同时,也把猿猴哀怨的叫声吹得三峡上下到处都是。(郦道元《三峡》中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是抬头所见所闻。
“渚清”,秋天江水枯落,原来被水淹没的河床露出了白沙,风一吹,沙就看得清清楚楚。“风急”且风没有形状,鸟儿搞不明白状况,逆风而行,飞不动就折返盘旋。这一句是俯瞰所见所闻。
颔联:第三句承首联第一句仰望,第四句承首联第二句俯瞰。
秋风萧瑟,吹得满山黄叶萧萧而下;滔滔江水本就很急,在疾风中就更加波涛汹涌。
这四句登高所见之景皆因“风急”,没有“风急”就没有后面这三句。
这是从字法上说。
从句法上说,这两句对偶,极尽锤炼而归于自然。
按律诗章法,第一联本可不对偶,但他却对得工工整整。而且还当句自对,“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套用一句夸赞的流行语,真是“绝绝子”。
后四句所思所感如何与前四句所见所闻关联起来的呢?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链接前边的“无边”和“不尽”,从空间上紧紧地连在一起。
离家万里,心境可悲,又遇上秋天,可悲又加一层,而且处境是“作客”,也就是俯首求依,靠别人吃饭,那就悲上加悲再加悲了。
“百年”指一生。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这一生,除了年轻时日子好过点,其余大部分时候都颠沛流离、穷愁潦倒。所以人生百年对他来说是难熬的,加上多病和孤独,就是难上加难再加难了。
这两句短短的十四个字,语言含量高,密度大。
尾联:最后两句,可谓一字一血。
“艰难”“苦恨”,沉郁至极。到什么程度呢?“繁霜鬓”,鬓发如霜,愁苦至极。杜甫四十几岁就已经“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所以这“繁霜鬓”也就可想而知,毫无夸张了。
“潦倒”,与今天指一个人在生活上过得很不顺事业上很失败之意不同,它是形容面容憔悴。“新停”是刚刚停下。“浊酒”与“清酒”相对,是比较差的酒。(李白有“金樽清酒斗十千”,清酒是好酒,好酒价贵。)
缘何如此沉郁?
上文已做说明:“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又穷又病又倒霉,样样都碰上了。
所以最后两句他做了自我总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有首诗说: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可此时他面容憔悴,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可以说一个人到了绝望的时候,连酒都不能喝。
所以,沉郁、苦闷、愤懑,在这首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凄绝之感,内容上其实是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在经历了时代的沧桑,品尝了个人的苦难之后,对社会、对人生发出来的沉重叹息。
然而,这种悲凉,其实准确表达应该是悲壮。因为他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更是以个人的感受来呈现民族的苦难和艰辛,因此,诗歌显得深沉、悲壮而又凝重。
这才是杜甫。
最后总结一下这首诗的艺术成就:
第一,八句全用对偶,语言极尽锤炼而又自然,把汉语言的形式美发挥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第二,这首诗语言密度高,容量大,用极少的字承载多层意思。
第三,诗结构紧凑,一个“风急”带出四句。后四句所感紧承前四句所见,前后自然承转,无缝对接,且因果联系,环环相扣。
第四,感情沉郁顿挫,语言凝重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