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费老看到的根性
读罢费先生的《乡土中国》,不得不叹服其观点的针对性,直指现象的产生背后要素。层层深入的功夫可见一斑。回想全书事实例证、观点罗列层次,文风质朴,在乡下生活过的读者,相信更能引起共鸣。
值得推荐。
为文总结,全书标题总共十四点,我大胆将它分成五块(如下),每个要素直指归属的内容,建议按顺序了解,可以配合之后的展开深入。更不负作者用意。
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乡土社会是个圈子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圈子维系的准绳
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维系的形式
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形式如何稳定
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稳定的威胁
乡土社会是个圈子
圈子如何理解?“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文章的一开始就指明中国的基层就是乡土。对于“土”“愚”的称呼,更多的是城里人对乡下的人的称谓,一方面对土的依赖,安土重迁,“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一方面是安于“聚居”,习惯熟人间的圈子。做一个类似的比喻,我们尝试一件事,如果能尝到甜头,往往会保持这个模式,场次以往,形成一种模式。而圈子就这样形成。
熟人的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语言文字显得不是那么必要,逐渐由意会代替。比如村子里敲门对方问道是谁,往往会答道“是我!就是靠意会。“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材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三里不同乡,五里不同俗,乡土的圈子里往往有自己的行话。
意会久了,人们之间选择用经验来做事。“人的当前中包含这从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积累”。长时间积累的共同经验和方法,称做文化,这套方法,是“实用的,不可获取的生活基础”,这样的方法是需要学习和记忆,圈子也产生了历史。
从文化中,他们完全可以从前辈那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屡试不爽,越是在一个范围内,越依赖经验和习惯。这也是为什么作者花了两个标题来强调文字下乡的困难,文字代表了另一种文化的输入,而对于中国乡土社会对文字的陌生而言,文字带来的冲击实在有限。如要产生影响,还要从生活习惯等更为细节处入手。
圈子维系的准绳
儒家适时地进入了乡土的视野,费老认为,儒家基于这样的圈子,提出了“差序格局”。
“社会范围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因之,我们传统社会里所有的社会道德也只在私人联系中发生意义”,一个贴切的例子是,别人贪污是十恶不赦,亲人贪污是事出有因。我们的圈子,都是由自我而发散出去的关系圈,一层层向外扩散。这样私人关系形成的框架,就是差序格局。
对于一件事,人们只看得到从“自我”引申出去的关系,而非看到与这件事关联个体的权利,义务和个性。是差序格局的特征。
圈子的准绳是关系,关系的维系,需要社会道德如忠,信,义,孝,悌这些人与人之间的词语,而非基于所有人共同认可的规范。
如此总结下来,维系圈子的要素,私以为大致是人之间的道德感,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社会伦常。
维系的形式
长此以往,道德感需要载体,扎根与乡土的家庭再合适不过。说一个家庭,往往是血缘辈分相通的人聚集在一起。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乡土社会下的家庭,被赋予更多的分工合作。当分工合作越来越多地涉及宗教、政治这类宏观事务时,道德感已经无法解决实际问题,谈个性权利也是异类。
墨家讲兼爱,本质是尊重,尊重强调的,人首先是人,而后才是被赋予的特质和角色。但这在熟人圈子是不被允许的,他们分长幼,别男女,为的就是便于统治的稳定。
家庭单位以外,要通过礼治。礼,不是指文明,而是规范,规范是共认的。比如古时军队开拔要祭旗,也是礼。
当乡土社会越来越依靠积累的经验解决问题,那么解决问题时的形式显得尤为重要,要使形式被人信服,仪式不可获取。礼治由此而成。
这个角度上看,礼治是由上而下习惯下的约束,是传统应对乡土社会生活问题的手段。
形式的稳定
“长期的教育一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再身外的权利,而是良心,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
好比村里有人犯事,跑去公堂对簿,和现代城市不同,村里人会认为他是有问题的,才会去打官司。也就是说的“诛心”。熟人社会里认为,你足够克制自己,怎么会有事找到你头上呢?分明是你身上有问题。这也是法治下乡的问题症结。
“人怕出名猪怕壮”,这种心理始终在作祟。
心理的亏欠和道德的指摘维系着礼治的施行,而生于土长于土的观念客观助长了这样的稳定。生理上的血缘、长幼,也更便于推行管理的执行。
乡土社会是以土为本的小农经济,尽管上有阶级的“压迫”,但资产自足,自给自足是完全可以在闭环中做到的,在经济条件的限制下,这样的结构不会被打破。长幼是另一个因素。从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是以长幼的客观存在而设立的秩序。确立长幼,有利于文化对于新事物的教化过程。
稳定的威胁
稳定并非长久,时间与空间上的差异是乡土社会必须克服的两大难点。
当长幼,血缘等因素稳固地位的同时,最大的不稳定因素社会的变迁与地缘的交流。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当流动体现为战争,商业,政治迁徙等种种现象时,威胁就同时开始了。
长幼,血缘的传承就不再能覆盖社会变迁带来的变化。“变得快,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就会发生,长老权力也会随着缩小”。这时候,往往会通过某一社群或人物,他们提的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这种人加速或扩大了变迁。
这一点,很多社会公益、慈善组织可以参考,当我们在认为帮助需要的人时,往往忽略了他们自己的习惯思维和传统经验,对于土地的认知。忽略空间稳定的因素是致命的。
知识技能是加速过程的工具。当越来越多的知识足够打破赖以生存的传统经验时,人们对于知识会有目的的去计划他们的行为,而非用传统习惯来指导。
总结所述,不过费老十之一二。先生是社会学科班出身,经历民国动乱时期,亲自深入乡村调查取证,他的第一任妻子还在走访广西时永远失去音信。文中许多例证均是亲历或求证后得知,不得不让人敬服。先生的代表作《江村经济》,更是他社会学观念的奠基。
从相关知识里看到,费孝通三访温州、三访民权、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就算是古时墨子,赤脚走遍天下,也是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先生的生平,更让人敬佩。
下台鞠躬,笔者个人微信号“非非堂集”,写读书,写今古人事,俯仰寻找故事,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