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岁月行知生活美学自我管理

亲爱的,请不要活在自己感动自己的漩涡中

2019-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芃芃女孩
图片来源:堆糖网

1.

今早出宿舍门有点迟,匆匆在学校超市买了一袋咖啡和面包。之后,骑车往图书馆赶。

到图书馆的时候,发现才6:56,还有四分钟才开门。

我从单肩包里拿出手机,利用四分钟的时间看一篇微信公众号里的文章。

在我到之前,已经有几个人站在门口等待。

我在看文章时,旁边有两个女生在交谈。

一个女生说:“没有伞的人才会努力奔跑。”

另一个女生附和着表示同意。

女生又说:“那个政治肖8背了也没有多大用,顶多主观题提高两三分。”

后来,来一个男生,加入了她们的谈话。男生说:“你们千万不要陷入自我感动的旋涡。比如吧,自己不睡懒觉,早早就站在图书馆门口,结果都是在聊天。”

男生说完这话,我再也没有听到女生说话了。

图书馆门开了,我也刚好看完了微信公众号里的一篇文章。

时间刚刚好。

刷卡,进图书馆,坐在老位置上,放书,泡咖啡,一边吃面包一边把书打开。

这些事都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完的。

坐下来,想到刚刚门口发生的事,心里不禁有所触动。

两位考研女生,早早地来图书馆,结果却把时间花在聊天上,而不是珍惜每一分钟去复习看书。

可能在她们眼里,自己已经足够勤奋了。

在别人还在宿舍睡觉时,她们早已来到图书馆。

可事实呢,也许只是如那个男生所言,自己感动自己罢了。

想起去年19考研的这个时候,早上6:15不到,学校的图书馆门口就已经排起了长长的两行队伍。

值班的大叔,体谅我们这群考研的学生,几乎每天早上6:00就将图书馆自习室门打开。

还记得那个时候,站在门口排队,我一边吃早饭,一边拿出手机听政治考点语音,争分夺秒。

以前学校的各项设施,基本上都无法和现在研究生的学校相比,但一直让我深深感动的是,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自己,即使知道本科出身不好,但那份拼搏的勇气一直都在。

用自己唯一拥有的资本—时间、勤奋、信念,去为自己争取一次蜕变的机会。

那些发自内心想要改变自己的人,真的从来不会允许自己陷入自我感动的旋涡中。

因为自我感动比起从来不努力,代价更大,也更可悲。

之前,有一位学弟加我微信,他小心翼翼地问了我一个问题:

如果在宿舍每天看书写作业,然后考试成绩一般甚至比那些在宿舍平时不怎么学的考得还差,这个连舍友都会瞧不起吧。

我回复他说:

“首先,我自己不会在宿舍学习,都是在图书馆;其次,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就要找原因,再解决,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很多时候努力不是立即就能见效的,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其实这个回答,最想表达的是,千万不要活在自己感动自己的怪圈中。

用低效率的勤奋去掩盖思维上的懒惰。

无论做什么,都要有输入,有输出,有反馈,见效果,善总结,勤思考。

2.

今天早上有导师的大课,一周一次。

每周上课前,都会提前安排学生看书,到上课的时候,每个人十分钟做分享。

今天三位同学分享结束,导师说,你们要珍惜每一次在学校发言表现的机会。以前,我上大学时,都会抓住一切机会。因为只有时刻准备着发言,你才会有机会。

导师还分享了自己教学备课的经验。每周只有两节课,但他用一周甚至几乎每天都会备课,更新自己的教案。

前期准备越充足,教课效果才会越好。

在备课的过程中,他要思考如何结合自己的理解,将难懂的知识口语化,深入浅出地表达。

导师说,当你前期好好准备,在课上讲解的过程中,可能有些知识就忽然间领悟了。这些做完之后,课后要学会总结反思,而不是像完成了任务一样,觉得这样就可以了。

导师之所以这样说的原因是,三位同学做分享时,他们都有提前准备的资料,但只是对着一叠的稿件低头读,忽视了与同学之间的互动。

而上周的三位同学,不重视文本原典的阅读,更多的是找一篇别人的评论文章,再拿到课堂上分享。

你说,这些同学没有努力吗?

我认为,不是的。

那一张张拿着的4A纸张,上面满满写着的文字,证明他们读过原典,甚至还做了一些摘录和笔记。

但是,为什么分享效果不佳?

归根到底,是被动式的努力与学习。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是当做一个赶紧完成的任务去看书。

所以,在潜意识里,如何讲解得更直白,如何和现场听众做互动,如何加深自己对文本的进一步思考......这些,几乎就被忽略掉了,最后的结果是事倍功半。

3.

在这个竞争压力越来越严峻的形势下,想要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有时候,真的不是仅仅努力就可以,也不只是比别人优秀一点点,要比别人优秀很多很多。

凡事,多往前想一步,不仅要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还要思考能给别人提供什么。

比如,做十分钟的分享。

前期:你需要立足文本做全面阅读,之后查找资料,深入思考相关知识点,形成自己的观点,能够用自己的话浅显地讲出来。

同时,还要考虑在讲解的过程中,哪一部分是同学们阅读的过程中或许有疑惑的,很难懂的。那这部分就重点讲解,做到讲稿主次分明。

中期:分享的时候,一定要有意识地控制时间,这离不开前期准备阶段的自我训练。注意观察讲台下同学的表情,适当互动,而不只是自己闷头读稿。

后期:分享结束之后,认真听老师的反馈,回顾自己的分享情况,观察其他分享者的表现。三者结合,将自己的不足以及可以再改善的地方记下来,运用到下一次实践当中。

只有这样,你的努力,你的付出才会得到高效率的回报。

4.

在学校,我特别喜欢和导师在一起相处。

因为感觉每一次无论是上课还是师门交流或者是私下聊天,都会收获很多我自己欠缺的东西。

一开始,我也不知道和导师讲什么。

后来,每天看书时,我都会有意识地把专业相关的问题记下来,随时准备哪一天在路上遇到导师,可以有话题聊。

今天上午12:10下课之后,下楼梯的时候,我赶上导师的步伐,对他说,我们一起走吧。

导师很爽快地说,那我们一起吃饭。

吃午饭时,我把前一天导师发在群里的一篇论文说出来,向导师请教相关的问题,再辐射到最近的阅读学习,希望可以从导师那里得到一些新的启发。

一顿午饭之后,不但全场感觉不像以前一样尬聊,还觉得特别开心。

可是,要知道,这些都是我每天有意识地看书、学习、思考的结果,时刻为每一次不期而来的机会做准备。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学习也好,工作也罢,千万不要活在自己感动自己的怪圈里。

你的每一份努力都一定要期许得到正向的回报。

最后,分享于宙在xTED上说过的一段话:

“这些年我一直提醒自己一件事情,千万不要自己感动自己。大部分人看似的努力,不过是愚蠢导致的。

什么熬夜看书到天亮,连续几天只睡几小时,多久没放假了,如果这些东西也值得夸耀,那么富士康流水线上任何一个人都比你努力多了。

人难免天生有自怜的情绪,唯有时刻保持清醒,才能看清真正的价值在哪里。”

以上,我们共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