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记录仪,充电提升站

有趣都是自找的

2017-05-25  本文已影响29人  木一争

在新加坡生活时,有一年冬天,日子有些忙碌,却缺少一些乐趣。后来,我想了个办法,试着在每周的生活里建立“主题模式”。

这纯粹是一种寻求快乐的自救方式。每个星期一早晨,我郑重地在日记本里写下一个主题,并记录下完成任务的过程:

“上一周的主题是:‘每天去一个不同的地方写字’。五天里去了酒馆、公园、海边、咖啡馆、朋友家,在小小的城市里不断发掘新的乐趣。写字的基础是生活,多走走总是没错的。”

“上周的主题是‘每天去主动认识一个陌生人’。周一认识了开寿司店的北京大姐;周二认识了来自小镇的旅行者;周三认识了卖电脑的销售员;周四认识了因为工作经停新西兰的女孩,周五认识了体重太轻还不能够做变性手术的新西兰‘少女’。心得:遇见,乃生命之有趣的开始。”

这个“主题模式”的想法,源自我的朋友萨奇。

她是一位日本姑娘,三十二岁,单身,几年前漂洋过海到南半球生活。

结识彼此一年有余,在“最近做了什么”的这个问题上,我给她的回复常常是简明的一句,“最近在写字。”而她和我说的一切,却包括了各种内容,“跑了马拉松,去了墨西哥,学会了冲浪,在学做蛋糕,周四学拳击,准备去做瑜伽……”

你可能以为这样的萨奇一定有足够的空闲,可事实上她每周工作近五十个小时,比常人更加忙碌。

你或许以为萨奇很富有,但她如大半的背包客一样,拿着一份普通的工资,牺牲了喝啤酒的钱去上拳击课。

你也许以为她天生能量充足,不知疲倦,但她之所以能让生活如此充实有趣,仅仅是依靠着强大的意志力,意识到尚且年轻的日子万不可冷清地过。

我的性格中有点宅的因素,怕交际,怕麻烦,怕抛头露面,却从萨奇那里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启示——有趣都是主动的。

今年年初,认识了一个新加坡女生,她的男朋友在北京做与金融相关的工作,到新西兰停留一个月,和女朋友游山玩水。在他快要离开新西兰时,我们三个相聚在海边烧烤。这个男生感慨着说:“我身边同事很多移民到新西兰,经常和我说新西兰有多么无聊,我还以为这是个寸草不生的地方。结果来了之后看到这里的很多活动,马拉松,铁人三项,爬山徒步,驾驶小型飞机,慈善事业……那么多有趣的事情,怎么算得上无聊?”他笑笑,“回去以后要和同事说,‘不是新西兰无聊,而是你无聊。’”

这几年借由写字的途径,“遇到”很多濮阳,在世界不同的地方,纷纷向我表示生活的无聊:巴黎的华人太多,伦敦的天气阴郁,上海节奏太快来不及享受,北京拥挤不堪空气令人窒息,二线城市缺乏娱乐,小城镇毫无发展,村庄里人人熟悉。

从前我也这样以为,有趣一定发生在很棒的地方,而现在却知晓,真正有趣的人,或许在哪里都能找到趣味。

如果在巴黎伦敦,就去当地的艺术展,因为你一定会遇到一个人和你站在同一副画像前。

如果在上海北京,就去那里的同城聚会,因为你一定可以和一个人聊聊你为之漂泊的梦想。

如果在二线城市,就去看看那些不断做出成绩的人,到底在用什么样的途径跳出了舒适圈。

如果在小城镇,就和那些做小生意的人聊聊天,说不定哪段对话就让你找到了商机。

如果在村庄里,就去看一朵花的盛开,拍一张照片寄给杂志社,也许你会成为专栏摄影家。

也许你会问我:“人生那么有趣有什么用呢?”

借用萨奇的话回答你:尽情享受生活,因为它有保质期。

也许很多年过去后,你还会发现,当年的有趣,不仅仅是有意思,也变成了有意义。

摘自《祝你幸福》2017年1月上旬刊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