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写作一个百日心理想法

关于死亡,还能说什么?

2017-04-09  本文已影响136人  子非_似是而非

关于死亡,还能说什么?面对。

记得,自己的日记本曾经有过这样一句话:活着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应该是高中的时候写的这句话,当时我一定是恐惧或者愤怒的。因为那时我很无助,生活的来源是父母提供,生活的目标是全社会赋予,活着为了什么很迷茫,所有的不确定中最确定的是每个人都必将死去,死亡这件事是人人平等。以此来聊以慰藉。

如今,再细想这句话,却充满哲学。人,生是无法选择,死是无法改变的。那么从生到死这段活着的时间,该如何过是才是最值得商榷。既然知道,死亡终有一天会来临,那么在活着时候做些什么留给自己,留给后人,留给社会就及其有意义。

我们为什么怕死?

心理学家津巴多在《津巴多的时间心理学》把时间分为“过去”、“未来”和“超未来”。过去的过去了,未来指的是从现在到死,而死后的时间是超未来。科学解决的是未来的问题,宗教和哲学解决了超未来的问题。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主要有三个:害怕死得痛苦、害怕死后未知、害怕死后很多遗憾无法弥补。还有些人,害怕自己还没正真活过,就死了。

奶奶去世之前是因为一场突入其来的脑溢血,前几天还和家人通电话,突然一天接到电话人已经躺在医院。不能说话,毫无知觉,身上插满管子,偶尔能感觉她的几滴眼泪。家里人虽然知道80多岁的奶奶迟早一天会面临离开,谁也没有敢在她生前提过她可曾有过哪些遗憾,而这也是家人最最遗憾的地方。

如何克服恐惧?

面对。克服恐惧的最重要一步恰恰是面对他,面对这个一定会到来的对手,最好充分的准备迎接他。

害怕死得痛苦。现在医学发达程度今非昔比,很多当年的绝症肺结核、脑中风等等都不是难题,就连艾滋病现在也被列为慢性疾病。一定程度上,医学的发达延长人类的寿命,也减小很多痛苦。当然,大部分死于癌症等不可治愈的疾病时,甚至是死于意外时,依旧会痛苦。那么现在有尊严死和生前预嘱,安宁疗护等方式可以减小疼痛。

害怕死后遗憾无法弥补。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活在当下。每一段时间回顾下自己的计划,盘复下自己的收获,想想如果明天就离开还有什么遗憾。对家人的亏欠,那么现在开始就固定一些陪家人的时间;对自己的过往的不满意,那么现在开始做想做的自己。如果不希望自己成为《遗愿清单》中的那名身价上亿却没有朋友没有亲人被社会嫌弃的人,那么现在就可以规划自己,写下你的清单,用下半生来实现。

在中国,有75%的医疗支出都用在临终人工的支持系统上。这也正是因为,很多因亲人突然倒下,想尽办法维持生命或者希望亲人能再多说几句临终遗言。

超越死亡。

每个人都有三种方式超越死亡:繁衍后代、融入群体、创造人生。

大部分人面对“死亡焦虑”的方式,就是生娃---让自己的生命延续下去。老人年龄大了,催你结婚生子---其实是在处理自己的死亡焦虑。

存在主义的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指的不是活着的人与等候在生命尽头的死亡之间的一种外在联系,人们不是一步步走向还在远处尚未到场的死亡,而是在我们的“走向”中,死亡已经在场。

iPhone手机里一定有乔布斯的精神,鲁迅的文章被研究这么多年精神依然在。这是因为,他们超越死亡,留下可以不朽的价值。

最好的超越死亡的方式,就是把此生活成天堂。

你要怎么做?

把恐惧写下来,面对他。写下可能的遗憾,从明天开始实现他。把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活出自己的样子。那也会是天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