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快乐?
能不能说得清楚快乐是个什么东西,这并不重要,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是每一个人一生都在追求的东西。而现实生活中,多数人并不快乐。
短暂的生命历程,或富有,或贫穷,这都不是主要的,快乐才是根本。但你为什么不快乐呢?我觉得有这几个关联的东西。
1
不快乐和你的情绪控制有关。人是只具有七情六欲的动物,如果你不善于调控情绪的话,很容易就会生起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个奇怪而可怕的东西,一烧起来很快就会蔓延全身,将自己吞噬,从而让自己的心情和生活变得非常糟糕。有些人特别容易生起这种负面情绪,有时哪怕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闲话,都能让他情绪激动,甚至失控。
一个不能掌控自己情绪的人,会不断地释放与传播负能量,不仅自己很难获得快乐,还会祸害他人。所以,我们要常常观照自己的情绪。
我们还记得那只骆驼的故事:炎热的天气下,一只骆驼在沙漠里长途跋涉,又饿又渴,焦躁万分,一块玻璃瓶的碎片把它的脚掌硌了一下,它顿时火冒三丈,抬起脚狠狠地将碎片踢了出去,没想到将脚掌划开了一道深深的口子,鲜红的血液顿时染红了沙粒。结果招来了秃鹰、狼和食人蚁,接下来的事可想而知,骆驼活活地被它们吃了。
生活中,我们曾做过多少回这样的骆驼,跟一块小小的“碎玻璃”较真,而让自己远离了快乐,还不知为什么。
2
不快乐和你的思维方式有关。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假设:一个装有一半水的杯子,你会觉得它是半空的还是半满的?其实,半空半满都无关紧要,也谈不上什么好坏,但很多人总是赋予它消极的假设和预期,从而让自己不快乐。
生活中,有些人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是非A即B,认为A正确的,B就一定是错误的,这种人从思维深处就不能包容别人的想法,更别说反对意见了。有些人对事物或问题的看法是可A可B,认为A正确的,B也有可能是正确的,这种人能包容别人的想法,甚至是反对意见。
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大多是动态思维,他们认为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变化,这就远离了钻牛角尖。喜欢钻牛角尖的人的思维是单向的、定势的、封闭的、形而上的、经验型的,这种思维方式很难获得快乐。好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包容的。世事无常,要求心无定式,没有事情必须怎样,解决问题也不是只有一种路径。
改变思维方式,你就能轻易获得快乐。一则小时候常听的故事也是说明这个道理: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洗染店老板,小女儿嫁给雨伞店老板。一开始老太太天天忧愁:雨天担心洗染店的衣服晾不干;晴天生怕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经人开导,晴天、雨天都很快乐。
3
不快乐和你的解释风格有关。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主要从事习得性无助、抑郁、乐观主义、悲观主义等方面的研究,他在习得性无助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解释风格”理论。他认为,能否形成乐观的“积极思想”的关键是一个人的解释风格。
所谓“解释风格”,通俗一点说,就是一个人对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进行归因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习惯性方式。一个人拥有成熟的解释风格,是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在“乐观”和“悲观”之间自如切换,更是善于把可能导致“悲观”的局面切换成“乐观”。
说个更通俗一点的例子吧。当你给某人打电话时,一次没接,两次没接,三次还是没接,你可以解释为,他故意不接你电话,进而推断他对你不重视,于是越想越气,甚至把手机砸掉的想法都有;你也可以解释为,他手机静音没听见,或者有事正在忙,不方便接电话,进而暗示自己他看到未接电话后就会回过来,这没啥的。显然,拥有了后者“解释风格”,你会快乐很多。
再比如,你在开车的时候,正在发愁前面堵得慌,就在这时,一辆好车嗖地一声就超到你的前面,你差点儿撞上。遇到这样的事情,你可以解释为,这家伙随意超车,好车就拽,显谱装逼,有什么了不起的,撞死才好;你也可以解释为,这小子肯定遇到什么急事了,看他急的,唉,前面不堵车就好了。习惯后者的“解释风格”,你不比别人快乐才怪。
4
不快乐和你的生活期待有关。对生活有期待是很正常的,但随缘的人更容易快乐。所谓“随缘”, 就是尽人事而听天命,说白点,就是用最努力的心态做事,却不期待结果一定如何。
生活中为人或处事,真心尽力了就行,不必强求该结出怎样的果子。如果我们能以随缘的心态看得到失去,看人来人往,看聚散离合,看朝起暮落,我们就会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了,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因此不快乐。
生活中某一刻惊心动魄,某一刻诗情画意,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平淡无奇。这平淡不是没有追求,不是不思进取,而是要我们少些贪念,用一颗纯净的心来体味简单的生活,来享受简约快乐的人生。
比如吃饭,饕餮大餐可以,一碗清水面也行;比如交通,开车很好,坐公交也行啊;比如穿衣,名贵也好,棉麻也很好;比如官职,省级很好,县级也行;比如财富,每月几万很好,每月几千也够用;比如生命,100年当然好,70年也够了。
没有人能给“好事”下个定义,也没有规定人该活到什么程度,也没有那么多的应该怎么样。生活中,多随缘,少贪念,你就会快乐很多。
来源:苏草青青(ID:sucaoqingqing)
作者:苏长兵,中学高级讲师,晚报副刊专栏作者,著有《正说成语》等。
联系电话:15357907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