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提醒智能存款面临流动风险,智能存款是否还能购买
智能存款是最近几年民营银行及地方中小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产物,智能存款最大的特点是:提前支取存款不是按照传统银行的活期计息,而是按照实际存期内最大化的定期存款利率计息。
正因为智能存款的这一个特点,让智能存款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便受到广大投资者青睐,更成了一些民营银行主推的存款业务。目前加入“智能存款”的银行日渐增多,除了原来的微众银行“智能存款+”、网商银行的“定活宝”以外,百信银行、苏宁银行、富民银行等多家互联网直销银行、民营银行都相继推出相“智能存款”产品,且均以网络销售渠道为主。
来自央行的消息,央行表示已经开展了窗口指导,智能存款利率偏高、扩张过快,可能会引发当下金融体系的稳定。在央行约谈相关银行、第三方平台后,多家银行以及平台进行了限额销售,有的银行则干脆下线了智能存款产品。目前包括苏宁银行、微众银行等银行官方界面已不再推介智能存款产品,亿联银行、重庆富民银行、众邦银行等银行则将每日销售额度作出限制。
部分智能存款的产品说明书里,有过这样的描述,“提前支取智能存款时,是将该定期存款收益权转让给和银行合作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按照存入当日的提前支取利率进行兑付,由此可以提前收回本金并获得较高收益”。没错,这个第三方金融服务机构就是信托。信托作为通道,支付给用户的本息绕了一圈,本质上还是来自银行,信托最多只能算小赚一笔,大头还是归银行的。
如此高利率吸收存款,民营银行为智能存款付出的成本不低。那么多智能存款需要开发怎么样的资产端才能覆盖成本?智能存款又流向了哪里?
腾讯金融旗下的微众银行在2017年年报中称,其合作的联合贷款机构达50家,这50家机构分享了微众银行75%的业务,但没有公布过合作机构的具体名单。
利用第三方互联网销售平台导流,再把吸收的智能存款用来做联合放贷。按照市场的常规模式,联合放贷的信贷产品,大多数是消费贷。消费贷的借款利率高,联合放贷的各参与方利润都十分可观。既然合作模式可复制,越来越多的民营银行和城商行加入其中。
问题是,这个模式不可能一直这样皆大欢喜下去。海通证券研究所的报告显示,2017年以来,居民短期消费贷爆发,消费贷越增越多,但消费增长却没有同步跟上。消费者对借贷消费的依赖加深,消费贷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升高。消费贷的借款人,负债率高、偿债压力大、借新还旧、多头借贷现象严重。另外,部分消费贷可能流向了地产,而房价下跌,高杠杆炒房需要偿还高额房贷。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说所有的民营银行都把吸收的存款用去做了消费贷,而是说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部分银行通过联合放贷模式,大规模进军消费贷的可能性很大。这种模式一旦出问题,参与其中的民营银行应对能力不够,就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金融隐患,这也就是央行出手窗口指导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