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家人都没有时间好好陪伴,为什么还要去老人院呢?——爱的循环
问:为什么我看到我的母亲总是叨叨,我觉地我很少在工作和生活中种下叨叨的种子呀,长时间叨叨心中的不满让我很难与母亲的心靠近。
答:感谢您的好问题,首先温习一下种子四大定律第四条:有因必有果。同样的,这件事发生在您的世界里,那必然是您的种子。种子开花结果的四种方式(一)你所给予的,就会是你所得到的(二)养成习惯(三)创造了你周遭的人事物(四)也创造了你的下一个世界。当您的母亲唠叨时,您感受到的焦虑和烦躁,甚至有一些愤怒的情绪,也是种子的开花结果,是过去曾种下让他人焦虑、烦躁不安的种子。你平时在意识中有叨叨的种子,因小果大,也会创造一个叨叨的母亲。您的母亲也是空性,在他人的观感里未必会觉得她叨叨,有可能她的同事或闺蜜就认为她说的话是很有意思的。以此也可推出,您很难和母亲靠近与她叨叨不是真正的因果关系,这只是表面的因果,我个人认为这与伴侣关系也很相似,就是要去种下爱与陪伴的种子,才会让你在生活中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自己的家人都没有时间好好陪伴,为什么还要去老人院呢?——爱的循环体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个人觉得现代的家庭关系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存在视而不见 (没有用心地去看见对方)听而不闻(没有用心地聆听对方)沟而不通(没有用心地去感受对方),这是我们大家很普遍的现象。怎么解决呢?
我分享我自己的做法是:我会去老人院陪伴老人。很多朋友会问我说:自己的家人都没时间陪,干嘛要去陪老人呢?我的感受是,在家里陪伴父母时,我们的内心是在贴标签的(固化的相处模式),而在老人院面对孤苦无依的老人时,我更容易去种下关怀、陪伴、祝福的种子,而老人们犹如一个个的佛菩萨,每一个生命都在灿烂的绽放着,不因孤老和重症而泯灭光芒。我看到《爱与陪伴》的书中写到:我们看到老人长年卧床时,我们要感恩他们曾经的劳累和付出,他们终于可以安心地休息了;当我们看到他们失去了视力、听力、表达力、记忆力时,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开心,因为俗世的烦扰、喧嚣、是非已经不能打扰他们了,他们可以真正与自己的生命在一起;当我们看到老人被疾病折磨而形容枯槁、脾气乖戾之时,我们应该祝福,把内心满满的善意与爱意传递过去,彼此滋养和润化;当我们看到老人健康快乐时,我们可以随喜,让生命与生命在彼此呵护中获得升华,更为饱满。老人不需要可怜,那是我们每个人必然经历的生命状态。而我们有幸提前亲近老人,直面衰老,感悟生命无常,让我们每个人都更加感恩和珍视自己的生命。当我在老人院收获这满满的生命宝藏,回到家中,我更容易将爱去给予我的家人!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循环体,爱出者爱返,没有需要帮助的“他人”,我们是在帮助自己!再次感谢您的好问题❤
自己的家人都没有时间好好陪伴,为什么还要去老人院呢?——爱的循环体最后在这里还想分享我的一个经历:记得有一次去探访老人院,小伙伴带了食品,我们分发给遇到的老爷爷老奶奶,我想去找之前一直很有连接的哑巴爷爷,但是找不到他,心里有一点点失落。我与另一名伙伴在一起陪伴高奶奶,奶奶以前是语文老师,我们的交谈非常顺畅自在,聊着聊着,她突然站起来要拿桃子给我们吃,我拉着她的手说:“奶奶,您别忙了,我们最想要的就是和您聊天,想多多听您讲以前的事,我们觉得听了特别受益。”奶奶又坐回到位子上继续和我们诉说着。到了午饭时间,奶奶不舍得我们走,特别可爱的说:“饭等会吃,我们先聊。我们这有个会计特别文雅,人很好的,等等介绍你们认识。”我明白与老人告别时须提前五到十分钟,不能马上突然离开,这会令他们心里产生失落感,于是我们又与她一起去了食堂见了会计(也是一个爷爷),然后送她回到房间,再与奶奶告别,她还是很不舍,在门口目送我们离开,我握着她的手,想起她喜欢《红楼梦》于是说:“高奶奶,我觉得您像书里的刘姥姥,她可是贾府的贵人,贾家落难后都是她照顾的巧姐,有福之人哦。”回去的车上,我们彼此分享,每一次去老人院,我感到都是一次自我心灵成长和疗愈之旅。通过陪伴老人,照见真实的自己。通过伙伴们的分享,我们互相倾诉与倾听,感恩彼此给予的力量和支持❤️“知道”只是头脑层面,书里的知识也是他人的经验,而只有自己真真实实地去实践和体验,才是一次真正的成长和生命的蜕变。
自己的家人都没有时间好好陪伴,为什么还要去老人院呢?——爱的循环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