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力之随便说说
提升一年级学生写话的能力
学习力就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包括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本次聚焦孩子们的写话能力,探究如何提升孩子写话的能力。
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启发我们一线教师要从生活实践中教育学生。语文正是一门来源于生活的学科,语文的写话也应该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运用于生活。
我深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生活,便会尽可能地将生活搬进课堂。在备课《端午粽》这一课时,我看到最后有一小段写话,是模仿《端午粽》描写粽子来写一写小蒜饼。正值清明假期,也是小蒜成熟的时节。我想,看图不如看实物来得直观。于是便伙同老爸老妈,一起上山寻找小蒜,并制作成小蒜饼,带回学校。孩子们直接观察小蒜饼,看到了形状颜色。有人说是黄色的,其他孩子猜到了它为什么是黄色的,是油煎炸的缘故。里面还有一点绿色,那正是翠绿的小蒜。凑近鼻子边,闻一闻,有个孩子写到,闻到了浓浓的蒜香味。味道如何呢?直接尝一口。孩子们写到:吃起来软软的,粘粘的,味道还不错!感谢孩子们这么满意的体验。我犹记得孩子们当时兴致高涨,回家后还和爸爸妈妈分享了今天的美食体验。我想,这篇关于小蒜饼的写话,一定会令孩子们记忆深刻。我的目的也达到了一大半。
春天到了,我相信很多老师都会让孩子们写一写春天的美景。我们常常会给孩子们灌输“百花齐放、春暖花开,金灿灿的油菜花”这样的知识。其实,很多孩子并没有见过油菜花,也不知道百花齐放是什么样子,纯属死记硬背。春游之际,孩子们走出校园,看到了路边开放的油菜花,一片金黄,这便是金灿灿的油菜花。再往前走,红色的、蓝色的、紫色的,好多连名字都叫不出来的花都开放了,是呀!这不就是百花齐放吗?放学后,我带着几个孩子游校园。你看这花,孩子说:“这颜色有红有白。”另一个孩子说:“是从红色慢慢变成白色。”有两种颜色,咱们就可以说是红白相间。你瞧,生活中可不就是处处有语文吗?实践便是学习语言文字最好的方式。
在语文学习中,知识积累是必不可少的。这一点,在写话上显得比较重要。因此,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在孩子们结束了拼音的学习之后,我就开始“每日一句”的写话训练。每天写一句话,不求多,也不追求句子的华丽,但求句子的通顺完整。这些句子的来源可以是课本中的句式训练,也可以是生活中的一句话,甚至是课外的一句好句子的摘抄。日积月累,直到今天,孩子们基本能够学会用“谁在哪里干什么”的简单句式说话。下学期,我便着手准备了“每周写话”的训练,在坚持每日一句的基础上,渐渐发展成一篇简单的写话。从一开始我带着他们写,到现在自己写,由扶到放。
我想到于永正老先生说的一段话:从总体上来说,真的没有笨学生,只有笨老师。我总是不断地思考,怎样教,才不至于把孩子教死,而把孩子教活,教出悟性来,教出灵性来,教出能力来,教出智慧来,教出真人来?只要思考,就会有办法。行之有效的办法是学习、实践加思考的产物。也许我会第一句话产生意见,真的有智力低下的孩子,我们老师也不笨。但老师一定应该要是一个会思考的人。有了思考、实践和积累,相信孩子们的学习能力一定会有所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