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海面上去散步——文学也要真实
1.
偶尔读到一首小诗《上帝让我带蜗牛去散步》,哑然失笑。诗以寓言形式,表述在完成上帝交给作者不大理解的任务过程中的行为、意识变化,由不理解到责打蜗牛再到无可奈何地静下来时,蓦然发现身旁有个花园,花香风暖,鸟叫虫鸣,星斗亮丽,从未体察过的舒软感觉弥漫心头……
小诗的作者并非大名家,而只是一名普通的网友,但却承接并彰显出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中国传统文化书写模式、东方传统文学富有幻想或充满想像力的浪漫情怀:庄梦蝴蝶的灵魂探索,屈原劝国无望后“高驰邈邈”的幻想,李白“可上九天揽九月”缥缈的情思自由,毛泽东“高峡出平湖”宏伟蓝图的现实描绘,无不透出朱光潜美学理论精髓的“意象”表达。
尽管如此,我却从小诗里读出了无法体验的假大空。
幻想和想像是抵达意象美的通道,但单纯的幻想和想像不一定就能表达出美意来,还要赋予情感、艺术创造、客观体验。中国人可称得上幻想民族,汗牛充栋的中国神话和意象诗词,将基于“天人合一”的幻想意识表达得淋漓尽致,缔造了“意、韵、神”隐含传导的美学理念。
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上的意趣显现。当中国人被圈入文艺的囿地后,也相应地遮蔽了行为上的意趣。尽管还有许多政治、道德统治方面的深层因素,“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美梦,却缠绕着世代中国人的心灵。也有魏晋风骨,可深得曹操宠信的曹植忧郁而死,稽康“越名教而任自然”终被司马氏杀害。中国文化史,是一部行为意趣与意识意趣的悖离史,所谓“言行一致”,只不过欺负老实道德人的谎话。意趣只能作为文化意识的附弄风雅工具,切不可与行为实际沾边,否则,将沦为轻肆、狂妄、癫疯之徒。
倘若你果真带着一只蜗牛在街上散步,遭遇看客,你能以“上帝旨意”解释么?

2.
到海面上去散步,是我看到《上帝让我带蜗牛去散步》时的一个幻想:广博的海洋,静谧的海面,一个人在海面上徜徉,海风徐徐,天降祥瑞,红日喷出,海鸥翱翔,除此自然景观式的描述性精美语言符号和梦幻般的画面,还能道出实实在在的先验体悟么?不能!最多只能从文字领域里感受到李白、苏轼的浪漫豪放笔调,真实体验的感知无法描绘,也无法描绘动感体验来让读者得到感受或产生共鸣,只得用空灵、灵性作为托词:我和读者只能在意识意象里过了一把隐,还不能抵达意象浪漫与行为浪漫的和谐统一。
它需要真实的行为来支撑,可是,我要将它化为现实,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说服亲朋好友:丰富的语言是证明你不是疯子的基础,天文地理的精通是辩解的条件,将其亲友说服并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让我拥有充沛的精神支撑,得以践行诺言。没有能力说服,贸然去试,我将沦为叛道背祖的逆子;反被说服,我将沦为不知天高地厚的谎言家。
2、富有昂扬的激情:到海面上去散步,终究是前人未曾尝试的事业,只有毕我全身心的激情和信心,方有勇气实现;还要积蓄情感去品尝实现之后的完美体验。
3、确保实现的充足材料:有人说在世界上最大的明石海峡桥上也可海上散步,但却不是海面上散步;《兄弟》的李光头坐的是宇航飞船毕竟现实已经存在。到海面上去散步,倘若没有外在材料的帮助,首先想到的是轻功,但到海面上施展轻功的功力,需要天赋和十年八年的勤奋,还要有经书或导师,更何况轻功是飞,与散步有着本质的区别,只得放弃。唯一的如今我能想到的出路是:先在海上修建一条街道,而且站在这条街道上看不到陆地、街道不能露出海面,最好海水刚好淹没脚背……这个设想,在现代科技手段支撑下,并不难办到,但得有资金实力,而这个实力,也可算作材料支撑。
语言、激情和材料,构成“到海面上去散步”浪漫之旅兑现的要素,也是让我抵达浪漫意识与行为意象美彻底统一的完美境界必须的客观存在要素。

3.
咋看到“到海面上去散步”这个标题,首先印入读者思维的,是一种浪漫的意象空间,但当读者进入我的文字,蓦然发现,是一个天大的谎言,文章展现的不是我到海面上散步的真实描绘,而只是一种意识意象的假借,甚至可以称得上欺骗,吸引了你的眼球,在这里,意识意象与行为意象有着感觉上的区别,即:意识意象具有强烈的欺骗性,有了欺骗这个基础,你还能继续相信我文字描述的真么?
回答是肯定的:你的标题切实地欺骗了我,构成了对文章表达的意象意识的不信任的基础,文章忽略了我的心理状态和气质等表情式的动感细节。
让读者确信我到海面上去散步是真实存在的,我就必须满足上述行为意象实现的条件,并把这种已经经历的先验体验据实地描绘出来,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跟着我感受到海面上去散步的行为意象美来,这种美的来源就是我已经兑现了上述三个基本条件,从这个层面讲,回到了现象学体验的意义,即:体验起重大作用的对物体的知觉直观中的一切感觉材料或感觉要素。
现象学意义上的直观感知,赋予了我意识意象和行为意象统一的勇气,也寻找出了文艺创作过程中必须的条件:意识意象的创造需要与真实的先验体验相结合。
这在中国文艺美学理念上,无法找出。真实与意象的结合,是中西方美的理念的全新嫁接。中国文艺注重隐含的意象表达,西方文艺注重真实理性描绘,两者似乎互不相融,如今我要将东方的意识意象与西方的真实理性结合,就必须在文艺创作实践过程中,充分重视真实存在的语言、激情和材料相融:要让读者感知我的文章不仅仅是淫思乱想,就应该把实践的先验体验感觉描绘一番。意象,就是文艺创造的幻想和想像创造;真实,就是能够让读者足够信任的存在体验,只有如此,我才能将意识与行为统一出作品完整的美来。

4.
面向实事本身,不只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表达意识意象美,不只是文字赋予的美学特征。意象如梦,佛洛伊德有关梦的阐释,是将白天的影像印入宁静过程中的跳跃性画面,因为有了白天体验过的影像,才有了梦的意识存在,任何忽视行为意象体验的创作,最终只能是海市蜃楼。
然而,面向实事却有着无限广大的现实和传统意象的阻力,譬如:倘若我发出“到海面上去散步”的信号,或有人发现我在为“到海面上去散步”准备材料,势必引起轰动,更重要的是来自所谓理论家们的争论:
哲学家说:臆想型的疯狂意识和精神性的绝对理念。
心理学家说:长期无法抵达现实的梦中实现和释放。
道德家说:行为道德上的叛离和空泛性的自我欺骗。
政治学家说:不加干涉的个性释放和自由民主彰显。
经济学家说:抵达财富二八定律中的广告彰显行为。
艺术批评家说:堕落的行为艺术表演和多元化体验。
如此这般,上述家们已经左右了我面向实事的试验。为了阻止争论,在上述家们的意见间隙里找到统一或和谐,唯一的路径是让我的实践来证明,让我将意识意象和行为意象完全表露在《到海面上去散步》的文章中去,用体验的事实来反驳。

5.
把意象创造与真实理性有机结合到文章中,就必须具备意象美所要求的幻想或想像创造,丰富语言技巧、饱满激情、充沛体验材料择选条件的行为意象实现,这是一个积累的体验过程:通过行为意象的真实体验来衬托意识意象,即:当现实生活中的人,不再把行为意趣当作轻肆、狂妄、癫疯,而能够接受行为意趣并亲自体验它的时候,我们的文艺创作就会抵达一个全新的境界,我们的文学事业才会有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一部文学作品中,真实也要,意象也要,《到海面上去散步》也不再是一篇幻想式的空话、谎话的文字,一部淫思乱想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