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史鉴》14·44不要把孩子培养成“阙党童子”!

2022-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冬晖

第44章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阙党:孔子在鲁国都城所居地名,又叫阙里。一般来说,25家为里,500家为党。

童:奴也,会意字。其甲骨文上边是刀形(辛或䇂),下部是突出了眼睛的人形,整个字像用刀刺瞎人的眼睛。基本意思表示一个被刑具束缚着的人的样子,即奴仆。

      男人有罪称为奴,奴叫作童,女人有罪称为妾。

      因为在古代小孩除了角和羁以外,剩下的头发需要剃掉。男孩头顶留下两团头发不剪,如牛羊之有角,故谓之角。

      女孩头顶只留下一个十字形不剪,其余头发也要全部剪掉。与成年人的蓄发不剪相比,孩童的头是秃的,故谓之童。

    儿童的知识面相对大人来说较窄,阅历少,且他们的脸庞多显红润,由此分别抽象引申出形容词“愚昧,浅陋”,如:童观、童颜。《易·蒙卦》:“匪我求童蒙。”

    《增韵》:“十五以下谓之童子。”《礼·记注》:“女子子在室,亦童子也。”

      童也作邦君妻自称之谦辞。如《论语》:“夫人自称曰小童。”

      对“物”而言,当指称“动物头上的角部”时,可通过核心义引申出“牛羊等未生角或无角”义,如《诗经·大雅·抑》:“彼童而角,实虹小子。”《易·大畜》:“童牛之牿。”

      又如《管子·侈靡》:“山不童而用赡,泽不弊而养足。”不童就是“不秃”。

    童也作姓,《急就篇》注:“颛顼子号老童,其後为姓。”

将命:传达书信。

居于位:坐在成人的座位上,据《礼记.玉藻》:“童子无事则立王人之北南面。''可见“居于位”不合乎当时礼节。

并行:与成人并行。据《礼记.曲礼》“五年以长,则后随之。"童子和先生并行,也不合礼。

速:疾也,从辵(chuò),束声。速的原义就是速度快,如《资治通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速也延伸指召、招致等,如《诗经·小雅·伐木》:“既有肥羜(音伫),以速诸父。”又如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速也指催促,如唐·韩愈《贞曜先生墓志铭》:“樊子使来速铭,曰:‘不则无以掩诸幽。’”乃序而铭之。

      速也指邀请,如《易·需卦》:“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速也指运动快慢的计量,如:车速、航速。

      速也指姓氏,源于蒙古族,出自蒙古族著名将领阿速·阿儿思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全文理解为:

      阙里的一个童子,来向孔子传话。有人问孔子:“这是个很有上进心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子上,又见他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求成的人。”

      孔子认为,人应该从小培养懂礼、守礼的习惯,谦虚、敬上的品德,他曾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作为一个君子,必须脚踏实地地下学人事,上达天命。

      老子曾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若知下学而上达,那么,人就会越来越谦虚,越来越守礼,越来越通达。

    《弟子规》里讲到:“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人从小就必须知道尊卑有序,长幼有别。而且必须落实到行动上,《弟子规》中还说到:“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李卓吾(李挚,明代哲学家,福建泉州回族人)曾说:“在居位平行处,见其欲速成,非不隅坐随行也。若不隅坐随行,一放牛小厮矣,何以将命?”

      居位,即是欲立。平行,即是欲达。所以孔子认为这个孩子是个“欲速成者也”。

      除了在家庭里讲孝、讲悌以外,年幼者在家庭以外的地方还必须尊敬长者。由此,发展为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本章内容对现在的很多家庭教育有很大的警示作用,现在很多人为了表示对孩子的爱,从小让着他,长大后必然会成为一个目无尊长,没大没小,没有敬畏之心的“阙党童子”。

古代童蒙教材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 

      第一阶段,周秦至汉唐。这一时期的蒙学教材多为综合性读物,以识字为主,同时进行品德教育,并包含各方面知识。

      最早的蒙学教材是字书《史籀(zhòu)篇》,是周宣王时用来教学童识字的。秦代的蒙学教材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这三种教材都是以识字写字为主的,是对《史籀篇》的发展。

      汉代,闾里书师将上述三种教材编为一集,取名《仓颉篇》;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史游作《急就篇》;李长作《元尚篇》;杨雄续写《仓颉》,取名《训纂篇》;贾鲂作《滂喜篇》;蔡邕作《劝学篇》等。其中,以《急就篇》流传最广,影响最大。

      魏晋南北朝时期,有多种蒙学教材出现,如:束皙作《发蒙记》,顾恺之作《启蒙记》,周兴嗣作《千字文》,此外,还有《杂字指》、《俗语难字》、《杂字要》等。

      唐代的蒙学教材以《太公家训》为代表;有将典故编成韵语,供学童识字和学习历史知识的《兔园策》和《蒙求》;有供学童讽诵的当代诗歌选本《文场秀句》;有供学童临时查阅的字书和常识问答,以《杂抄》和《俗务要名林》为代表。

      第二阶段,宋至清中叶。这一时期,蒙学教材由综合性读物向分类专写的方向发展,在以识字为主的基础上,注意伦理道德教育。

      蒙学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的生活日用常识知识,识字教材更加适合汉字的特点,多数蒙学教材采用韵语体裁和对偶句式,内容上更加注意适应儿童的特点和兴趣。

      宋代以后的蒙学教材以《三字经》为代表,加上《百家姓》、《千字文》其流传时间较长,范围也最广。

      伦理道德教育的蒙学教材以《性理字训》、《小儿语》、《续小儿语》、《名贤集》、《增广昔时贤文》等为代表。

      历史知识类蒙学教材,有《十七史蒙求》、《叙古千文》、《小学》、《童训》、《少仪外传》等。

      诗歌蒙学教材有《训蒙诗》、《小学诗礼》、《童蒙须知韵语》等,尤其是《神童诗》、《千家诗》、《唐诗三百首》流传最广。

      专讲成典故事、名物制度常识的蒙学教材有《名物蒙求》、《龙文鞭影》、《幼学琼林》等。

      此外,还有专门为女子编写的蒙学读物,如《女小儿语》、《闺训千字文》、《改良女儿经》、《女四书》包括《女诚》、《女论语》、《内训》、《女范捷录》等。

    第三阶段,清中叶民国初年。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原有蒙学教材已不能满足需要,因此才有扩充蒙学教材的出现,除了改编和续编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之外,还有《三千字文》、《万字文》、《千家姓》等。

      另外,面对新式学堂所编教科书未能吸收和继承传统蒙学教材的优秀遗产现象,当时政府和许多文人都在尝试改革传统蒙学教材,使其在内容上、编排上更具有科学性。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1903年商务所商务印书馆前身编印了我国第一套小学用的最新教科书,这套书在教育界占势长达十年之久,其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古代蒙学教材的特点  1.识字教学与品德培养紧密结合,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有的蒙学教材侧重知识教学,甚至重点在教识字上,但也设法灌输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品德要求,如《百家姓》、《千字文》。

      有的蒙学教材侧重进行品德培养,但不忽视知识教学,如《三字经》、《名贤集》、《弟子规》等,都有丰富的知识性。

      人们称《三字经》“若能句句知诠解,子史经书一贯通”,可见《三字经》不仅是儿童的识字教材,更是一部集萃古代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这正体现了中国古代蒙学教材识字教学与品德培养紧密结合的特点。 

      社会知名人士或着名教育家、学问家许多都亲自动手编撰过蒙学教材,这不仅有利于保证教材的高质量,更有助于提高教材的声誉和权威性,便于扩大教材的影响。

      如流传久远而广泛的《三字经》出自宋末大学问家王应麟之手,清代章太炎对其做过改编和补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