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3 小楷抄诗经·周颂·闵予小子之什·访落
(以下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周颂·访落
贡献维护者 朝阳山人
《周颂·访落》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周成王拜谒周武王庙时与群臣商议国事的诗歌。全诗一章,十一句,前二句说明拜武王庙的宗旨;中六句表白心迹,希望群臣帮助;末四句祈祷武王神灵保佑。章法错综,结构谨严。这首短诗以成王的口吻表达出来,一是希望众老臣辅佐自己,因此用词谦恭;二是拿继承先王之道说事,假先王之威来教导老臣。可谓蕴籍含蓄,意味深长。
作品名称:周颂·访落
作品别名:访落
作者:无名氏
创作年代:西周
作品出处:《诗经》
作品原文
周颂·访落⑴
访予落止⑵,率时昭考⑶。
於乎悠哉⑷,朕未有艾⑸。
将予就之⑹,继犹判涣⑺。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⑻。
绍庭上下⑼,陟降厥家⑽。
休矣皇考⑾,以保明其身⑿。[1]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周颂:《诗经》中“颂”部分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不仅配乐,而且还有舞蹈。周颂部分今存三十一篇。访:谋,商讨。落:始。
⑵止:之。一说语气词。
⑶率:遵循。时:是,这。昭考:指武王。
⑷於(wū)乎:感叹词。悠:遥远。
⑸艾:阅历。《郑笺》:“艾,数也。我于是未有数。言远不可及也。”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尔雅·释诂》:‘艾,历也’。‘历,数也。’……历当读为阅历之历,笺释‘未有艾’为未有数,犹有未有历也。”
⑹将:助。就:接近,趋向。一说因袭,遵从。
⑺犹:通“猷”,图谋,谋划。判涣:大。判涣:分散。一说大。
⑻家多难:指国家多灾难。
⑼绍:继承。庭:直,直道,公正。上下:或升上或降下。
⑽陟(zhì)降:提升和贬谪。厥(jué)家:指群臣百官。
⑾休:美。一说安息。皇考:指武王。
⑿保:保佑。明:勉励。其身:成王之身。[2][3][4][5][6]
白话译文
即位之初国事商,路线政策依父王。
先王之道太精深,阅历未丰心惶惶。
纵有群臣来相助,犹恐闪失欠妥当。
登位年轻缺经验,家国多难真着忙。
继承先王治国道,任贤黜佞肃朝纲。
父王英明又伟大,佑我勉我身安康。[2][3]
创作背景
这是周成王朝周武王庙,与群臣商议国事的诗。周武王为太子时,因文王被商纣王囚于羑里,得以直接掌权,处理朝政,控制大局,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后又协助回归的文王征服西方诸侯,攻伐征战,亦老到内行。文王去世,武王即位,无惊无险,不仅局势平稳,而且国力迅速增强,一举完成灭纣革命,乃是水到渠成。成王即位的情况则大不相同。武王于克殷后二年去世,留下巨大的权力真空,尚处孩提时期的成王根本无法填补,因此由武王之弟周公摄政辅佐。摄政只不过是通向新王正式治国的过渡,在这一过渡时期,周公不仅要日理万机,处理朝政,而且要逐步树立起新王即成王的天子权威,《周颂·访落》便反映出这种树立权威的努力。
关于《周颂·访落》的作者,有人说是成王自作,有人说是太平之时,诗人追述其事,代成王立言。其创作时间,应是在武王去世、成王即位之时。《毛诗序》云:“《访落》,嗣王谋于庙也。”这个朝先王之庙、谋于群臣之举,郑玄笺认为是在“成王始即政”时。孔颖达疏对这一时间所作的界定更为明确:“此‘未堪家多难’,文与《小毖》正同,但郑以此篇在居摄之前,《小毖》在致政之后。”由于“成王始即政”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在继武王位之时,一是在周公摄政结束还政之时。郑笺用“始即政”是一个含混的时间概念,因此孔疏的明确界定十分必要。后世出现了因含混而生的歧解。如朱熹《诗集传》在《周颂·闵予小子》篇末云:“此成王除丧朝庙所作,疑后世遂以为嗣王朝庙之乐。后三篇(指《周颂·访落》《周颂·敬之》《周颂·小毖》)放此。”周时对亡父行“三年之丧”(期限为二十五月)礼,然则朱熹所说已不是“始即政”之际。还有学者认为《周颂·访落》作于周公还政之后,释“家多难”为管叔、蔡叔、武庚和淮夷之难,其理解与诗的原义大相径庭。
新王权威的树立,关键在于诸侯的态度。先王在世,诸侯臣服;然先王去世,新王即位,以前臣服的诸侯未必全都视新王如先王。成王始即政,对诸侯的控制自然比不上武王时牢固,原先稳定的政治局面变得不那么稳定而处处隐藏着随时可能爆发的危机。这也十分自然。帝王的更替,特别是幼弱的帝王取代成熟强大的帝王,给诸侯提供了权力再分配的机会,局势不稳的根源即在于此。使诸侯回到自己的牢固控制中来,便成为周王室必须面对的课题。当时周王室的象征是成王,而实际的掌权者则是摄政的周公,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颂·访落》所体现的正是周公的思想,不过用成王的口气表达而已。[2][3][4]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周颂·访落》其实是一篇周王室决心巩固政权的宣言,是对周武王之灵的宣誓,又是对诸侯的政策交代,真诚而不乏严厉,严厉而不失风度,周公也借此扯满了摄政的风帆。全诗十二句,每两句自成一段。
首两句涵盖全篇,点出“访落”的主题。“访落”是“访于落”的缩略语,在即位之初谋划国政,是新君首要关心的议题。“率时昭考”中的“时”通“是”,《毛传》即如此解,从语法上讲,是“以昭考之是为是”的意思;换言之,即遵循武王之道,这是成王既定的施政纲领和治国方针。
次二句“於乎悠哉,朕未有艾”,是成王对自己施政实力的估价。武王之道高远广大,而自己年幼无知,缺乏施政经验和阅历,“於乎悠哉”以咏叹的语调出之,恰切地表现了成王感到任重道远、前程渺茫的心境。
“将予就之,继犹判涣”二句,是成王对大臣辅弼的企盼,靠拢武王之道,既体现了成王的决心,又表现了对大臣的信赖。“国须大臣立丕构”(宋司马光语),大臣是国家的基础、栋梁,成王深深地明白这个道理。下句“继犹判涣”,即“抓纲治国”。即位之初,百事待兴,纲举才能目张,否则难免治丝愈纷,理不出头绪。考虑到这一点,说明成王虽然年轻,但自幼生长在宫掖,耳濡目染,已具有一定的政治素养。
“维予小子,未堪家多难”两句上承三、四句,成王进一步向大臣摊明国家当前面临的政治情势,并表明自己年幼无知,难以承担起家国重任。史载成王即位之初,武庚、管叔、蔡叔与东方夷族反周。叔周公旦摄政,率兵东征,杀武庚、管叔,放逐蔡叔,二年(一作三年)平定。孔颖达等人据此认定,诗中所写情事,当在周公摄政之前后。
“绍庭上下,陟降其家”两句,上承五、六句,是大臣们提出的治国之纲。大臣们认为应该像武王继承文王之道一样,将祖宗之法施行于朝廷上下;而当前首要的大事是选贤任能,罢免庸俗无能之辈,推举英杰之士来整理朝纲,保卫家园。这是简炼明了、无比正确的主张。“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如果把继承武王之道作为成王的政治路线,那么,选贤任能便是他应该奉行的干部政策。
末尾“休矣皇考,以保明其身”两句与首二句呼应,点出告庙之意,以成王向武王祷告,祈求保佑自己作为结束。“休”字在《诗经》里有“美好”意,也有“休息”意。此诗立意不在颂扬武王,而在祈灵护佑,表明遵循武王之道,抓纲治国的决心,所以“休”可解作“安息”。“其”字在上古既可作第三人称代词,也可作第一人称代词,在这里应指代成王自身。明了这两个字的含意,全句意思豁然贯通,怡然理顺,也可以想见成王祈求父王保佑的情态。
此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章法错综,结构谨严。三、四句下接七、八句,五、六句下接九、十句,首尾四句遥相呼应,把全诗六段结合成一个浑圆的整体,体现出当时叙事诗写作的艺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诗篇真实而恰切地传达出年幼的成王即位之初的心境,堪称上乘之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周颂·访落》一诗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作为史料,作为政治教科书,它都具有一定价值。[3][4]
名家点评
宋代朱熹《诗集传》:“赋也。成王既朝于庙,因作此诗,以道延访群臣之意。言我将谋之于始,以循我昭考武王之道。然而其道远矣,予不能及也。将使予勉强以就之,而所以继之者,犹恐其判涣而不合也。则亦继其上下于庭,陟降于家,庶几赖皇考之休,有以保明吾身而已矣。”
清代姚际恒《诗经通论》:“多少婉转曲折。”[1][2]
参考资料
[1] 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158-159
[2] 王秀梅 译注.诗经(下):雅颂.北京:中华书局.2015:771-772
[3] 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682-684
[4] 周啸天.诗经楚辞鉴赏辞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0:867-870
[5]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521-522
[6] 周明初等 注释.诗经.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