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装是一个成熟稳重的成年人
假装是一个成熟稳重的成年人 ,在时代的洪流中不偏不倚,在岁月的洗礼里不卑不亢。
1
可曾有一刻,让你感到无比孤独?
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成年人,好像必须学会忍受孤独,忍受长夜漫漫,忍受黑夜的无尽吞噬。
那噬骨的孤独,从来无人分说。
网络上曾有一个热火朝天的流传,听说孤独也可以分等级:
第一级:一个人去逛超市。
第二级:一个人去快餐厅。
第三极:一个人去咖啡厅。
第四级:一个人去看电影。
第五级:一个人吃火锅。
第六级:一个人去KTV。
第七级:一个人去看海。
第八级:一个人去游乐园。
第九级:一个人搬家。
第十级:一个人去做手术。
你能承受的孤独最高级是什么?
于我而言,除了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和一个人去KTV, 其他的孤独,我都经历过了。
我还好好的活着。
......
又或者,孤独的分级其实就是一种戏谑。
我们生来就是不一样的个体,有不一样的经历,有不样的耐受力,对各种孤独的阀限值也不尽相同。
有的人可以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海,一个人做手术,却做不到一个人去看电影。比如我。这是对孤独的种类承受度的个体差异,
有的人可以一个人去快餐厅吃快餐,也可以一个人去吃海鲜自助大餐,却做不到一个人去吃顿火锅。这便是对同种孤独所体现的个体阀限值差异。
无论我们能承受孤独的是多少,是多么的惨烈。归根到底,我们还好好活着。
......
生活的这些年里,从前不喜欢一个人吃饭,那是年少的时候。
长大一些了,还是不喜欢一个人吃饭,当我有寻求吃饭伙伴的欲望时,我可以发条说说、微博、或者朋友圈,总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另一个孤独者。
再大一些,我便不那样做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丁大点的事,我也去昭告全世界,我幼不幼稚?别人该如何看我?
是啊,好像成年人的世界里,我就该活成成年人该有的样子。我们习惯孤独,忍受孤独,享受孤独。
纵然千般孤寂,也要“活”似万般丰采。
2
朋友圈成熟稳重的是你?微博中驰骋沙场的还是你?
弗洛伊德曾说“我”中有三个我:“本我”“自我”“超我”。
朋友圈中的我,趋近于超我。一个受社会制度规范的我,一个理想状态中的我。
弗洛伊德理论中的超我,便是由完美原则支配,属于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
所以,我们都习惯于在朋友各种晒晒晒,晒幸福,晒美好,晒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朋友圈里的你,总是满满的正能量。
微博中的我,好似于本我。满满的欲望,无尽的骚动,各种生命熵值不断飙升。其中不乏各种语言暴力、情感压迫、道德倾轧。
本我,便是潜意识形态下的思想,代表人最为原始的、满足本能冲动的欲望,如饥饿、生气、欲望等。
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意为追求个体的需求和欲望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
在微博的世界里,我们尽情的表露对生活的各种不满,我们各种难过各种丧,我们随着时代的大流、随着舆论的倾向、随着本我的焦灼,在微博的世界里占斩落头角。
等到,我们终于意识到:朋友圈中的我,过于完美。微博中的我,过于率直。我们既满足又焦虑,分不清到底哪个才是真的“我”,只知道,都是“我“。
我们没办法活得如朋友圈里那般的真正精彩绚烂,潜意识里让我们偶尔形成了“反向形成”。我们亦不能活得如微博里那般放飞自我,我们又难免会自责会焦虑。
是啊,成年人的世界里就是如此的简单又复杂。所以,我们用自我调节着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
一方面,要遵循现实原则,另一方面,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做一个“成熟稳重”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