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藏在脚下的征途哲学
清晨的黄山脚下,总有人对着巍峨的天都峰望而却步。他们望着云雾缭绕的峰顶,惊叹于那“刺破青天”的雄奇,却忘了低头看看脚下那条蜿蜒的石阶——每一级不过十几厘米高,却串联起从山脚到云端的路。这恰如古人所言“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想要攀登高峰,必先从低处起步;想要抵达远方,必先从近处出发。那些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从来都藏在一个个踏实的当下里,藏在每一步“不起眼”的前行中。
在苏州园林的深处,藏着一位叫周松的缂丝艺人。缂丝被誉为“织中圣品”,一寸缂丝一寸金,一幅传世作品往往需要耗费数年光阴。初见周松时,他正坐在窗前,手里拿着细如发丝的蚕丝,在织机上重复着“通经断纬”的动作。他说,刚学艺时,师傅从不让他碰复杂的纹样,只让他练“打纬”——用梭子将丝线压实,每天要重复上千次。那时的他总觉得枯燥,心里惦记着织出屏风上的仙鹤、牡丹,直到三个月后,师傅才拿出一块素色的底料,让他试着织一朵最简单的四瓣花。
可真正上手才发现,自己连均匀分配丝线都做不到:要么花瓣边缘歪歪扭扭,要么经纬线交织得疏密不均。师傅指着织坏的料子说:“你连‘打纬’的力道都没练匀,怎么织得出花瓣的灵气?登高要从山脚走,织锦得从线头起啊。”那之后,周松沉下心来,每天先练两个小时的基本功,从理丝、穿综到打纬,每个动作都追求“稳”与“匀”。半年后,他织出的第一朵完整的花,花瓣舒展,丝线光泽流转,才算真正踏入了缂丝的门。如今他手上的《百鸟朝凤》缂丝屏风,已被博物馆收藏,可他仍习惯每天清晨先练半小时“打纬”,“就像登山得先把鞋踩稳,少了这一步,再美的纹样也立不住。”
不只手艺的传承需要“从近起步”,人生的征途亦是如此。在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决赛中,苏翊鸣以一记1800度的高难度动作逆转夺冠,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冬奥冠军。鲜少有人知道,这位“雪上飞人”的起点,是四岁时在雪地里摔的无数个跟头。
起初,父母带他滑雪只是为了锻炼身体,可他一踩上雪板就着了迷。教练第一次见他,却没急着教技巧,只让他练“落叶飘”——一种最基础的滑行姿势,双脚分开与肩同宽,身体随雪道起伏调整重心。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却是控制平衡的关键。苏翊鸣每天在雪道上反复练习,从慢滑到匀速,从平缓雪道到略有坡度的场地,练了整整三个月,直到闭着眼睛都能保持稳定的滑行姿态。后来学习转弯、跳跃,他也始终遵循“先基础后进阶”的节奏:练180度转体时,先在平地上模拟无数次身体旋转的角度;练空中抓板时,先在蹦床上练到肌肉形成记忆。
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直接挑战高难度动作,他笑着说:“就像要去远方,得先学会稳稳地走路。要是连‘落叶飘’都滑不好,在空中转多少度都会摔下来。”那些在雪道上重复千万次的基础动作,就像铺向远方的一块块砖,最终托起了他在冬奥赛场上的惊艳一跃。
生活中,我们总容易被“高远”的目标晃花眼:想写一本书,却觉得开篇的第一句话太难;想练出好身材,却在第一天就因高强度训练打了退堂鼓;想掌握一门外语,却在背完第一页单词后就没了下文。就像站在山脚下的人,望着峰顶的云海心生怯意,却忘了脚下那级触手可及的石阶——其实只要迈出第一步,再沿着石阶一步步向上,不知不觉间,就已走过了大半路程。
“若登高必自卑,若涉远必自迩”,从来不是要我们放弃高远的追求,而是提醒我们:所有惊天动地的成就,都藏在“从低处起步、从近处出发”的踏实里。就像缂丝要从理丝开始,滑雪要从“落叶飘”练起,人生的每一段征途,都得先把脚下的路走稳。当我们愿意沉下心,把“眼前事”做扎实,把“基本功”练到位,那些曾以为遥不可及的“高峰”与“远方”,终将在一步步的前行中,变得清晰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