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可乐经济学》笔记第八天-非正式的人际关系市场
·非正式的社交关系市场,也要受支配其他市场行为的供求逻辑所影响。
【例子】为什么人们在有了异性朋友之后,更容易找到另一个异性朋友??
一个年轻小伙子跟一位有魅力的年轻姑娘成了亲密朋友,他们保持着一种非常柏拉图式的关系。一天晚上,姑娘邀小伙子去酒吧,说,“今天晚上我要帮你找个伴儿。”俩人到了酒吧,姑娘专心致志地打量起在场的其他人来。她一边看,一边亲昵地挽着小伙子的胳膊,充满爱意地看着他,并不时与他耳语。接着姑娘说自己要走了,并跟小伙子说第二天喝咖啡时见。等她一走,其他好几个有魅力的年轻姑娘都跟小伙子搭上了话。小伙子彻底懵了。为什么这些姑娘突然对他表现出这么大的兴趣呢?
第二天喝咖啡的时候,姑娘对小伙子得到这么多青睐一点也不吃惊,她说,“我早就知道会这样。”“光是看一个人的外表,很难判断他到底够不够好,”姑娘解释说。可因为酒吧里其他姑娘明白,有魅力的姑娘一般很受男人欢迎,所以,她,一个有魅力的姑娘,对一个认识的男性给予这么亲密的关注,显然说明,这个男的没问题。
小伙子把这次的经历看作马太效应的又一例子:“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马太福音》)
·每个人在婚配这一非正式市场上的购买力,取决于该人天生的个人特点。
·没有契约式的承诺所提供的安全感,很多宝贵的交易就做不成。
双边关系中承诺的重要性,凡是跟房东打过交道的人恐怕都知道。
假设说你刚搬到一个新城市,需要找间公寓。如果你是在洛杉矶或者其他大城市,你不可能亲自去把上千处空房间看个遍。所以,你会对照清单,寻访几处房子,对房间什么样有个大概的了解——价格范围、设施、位置,以及其他你看重的特点。在看房的过程中,你发现有个房子,似乎正合你的心意。你想要搞定这处房子。这种时候,你知道别的地方肯定还有更好的公寓,可你的时间十分宝贵,再看下去经济上不合算,你还得继续生活。
拿定主意之后,接下来重要的是让房东做出承诺。谁也不想刚搬进
来,房东就告诉你还得再等一个月。那时候你可能已经买好了窗帘,在墙上挂好了小摆设,安好了电话和宽带等等。如果被迫离开,不仅这些投资全都要泡汤,你还得重新找地方住。
你住的时间长,对房东来说也有好处,因为他出租公寓要做许多麻烦事,承担不少额外开销。他要打广告,要给几十个潜在房客看房间——他们哪一个都不如你看上去那么稳定、可靠。
结果,即便你知道其他地方还有更好的公寓,即便你的房东知道可能还有比你更好的房客,你们俩也有强烈的动机做出承诺,放过那些机会。标准的做法是签订租约——免得你们其中一方反悔,答应其他人更有诱惑力的提议。如果你要搬出去,你还是要支付承租期间的房租。如果房东要你走人,有了租约,你可以拒绝他的要求。
签订租约所带来的承诺约束力,提高了房客愿意支付的心理价位,
拉低了房东愿意接受的心理价位。没有契约式的承诺所提供的安全感,很多宝贵的交易就做不成。租约预先排除了有价值的选项,但这正是签署人希望租约实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