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婚姻还需不需要门当户对?
成年人的爱情观,早已是一种“去理想化”的状态,类似于“有情饮水饱,真爱大过天”的爱情宣言,也变成了一句戏谑嘲弄的笑谈。
社会越来越现实,人心亦如是。
在《简爱》中有一段话:爱是一场博弈,必须永远保持与对方不分伯仲,势均力敌,才能长此以往相依相息,因为过强的对手让人疲惫,太弱的对手让人厌倦。
更多的人在面对爱情时,开始注重或更注重现实层面的需求,正因为此,婚姻也变的足够现实,越来越多的人更推崇一种“势均力敌”的婚姻观,你很好,我也不差,在以前,人们把这种观念叫做“门当户对”。
提及门当户对,算是一个传统社会的产物,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名门望族配王公贵族,书香门第配大家闺秀,媒人说媒先问祖宗门第,因此,两个人的婚姻成为了两个家族的联盟,多少氏族因为姻亲而得已兴盛延绵,百年不衰。
但同时,门第之成见高台垒筑,无数有情人因门不登对而被活活拆散,凄美的爱情故事被搬上书本荧幕,千百年来惹人怅然,可见传统意义的“门当户对”与人们千百年来对“真爱至上”的原始憧憬有所背离。
而在现代社会关系中,宗亲门第的概念慢慢模糊,“门当户对”的观念被人们弱化或摒弃,取而代之的则是“契合灵魂”,也就是我们如今常说的“三观一致”,相对于“门当户对”的传统观念,“三观一致”似乎更看重精神层面的登对,双方拥有相似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被看作是一段亲密关系的保鲜剂,在长时间的交往中,也能让彼此更加的轻松,经营关系也变得毫不费力。
诚如是。但如果将传统意义上“门当户对”的概念进行广义上的延伸,可以发现,所谓的“三观一致”在某种程度上也是“门当户对”,不光是说家境、积蓄以及其他物质方面的硬实力,更在于习惯、学识、眼界之类精神层面的软实力,物质和精神两手抓, 现代人在对待爱情上,已经变得足够现实,理性且谨慎。
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一句话:一辈子找的就是一个能说得上话的人。两个人在一起,如果精神上门当户对,你放心,其他的东西想拆开你们,很难。
所以,好的婚姻一定需要“门当户对”,这就像是一种原生的保护壳,足以使两人对抗现实所带来的劫难和考验。
首先,是物质层面,经济学中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人及其家庭的经济条件很大层面上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从这一角度来看你,建立在共同物质基础上的男女双方的结合,有着更相似的生活方式,也可以更好的维系婚姻稳定。另一方面,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所讲:“婚姻是男女双方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而订立的长期契约,人们结婚的目的在于从婚姻中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对于社会地位、经济状况不登对的男女双方由于在资本占有量和满足能力上存在差距,容易产生分歧的首先就是与双方物质条件基础息息相关的金钱观。
权威机构研究显示,19.20%处在亲密关系中的参与者经常因金钱问题和伴侣产生分歧,其中,58.24%起因于消费理念不同。
最简单的测试,身上只有100块,该怎么用?如果有了100万,又该怎么用?
朋友阿C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父母都是白领,家庭条件算在小康之列,平常的工资足够开销,想买的东西,也能够满足自己。
阿C的男朋友阿K,刚刚参加工作,父母都是工薪族,日常开销能省则省。
两人交往大半年,最让阿C受不了的就是男友的过度节俭,两人在花钱的观念上悬殊很大,一个愿意为兴趣买单,而另一个能省则省,恨不得一分不花。
甚至于在阿C花自己钱的时候,阿K也会横加干预,为此还吵过不少架。
“有一双白色鞋子,怎么还在买白鞋?”
“有线耳机也能用啊,为啥还要买蓝牙耳机?”
“就两公里,走一会就到了,干嘛打车啊?”
......
诸如此类,还有很多,阿C很郁闷,花自己挣的钱买自己的东西,还受了不少白眼和埋怨。
阿C觉得一些很合理的支出,在阿K看来,都是些额外的消费,甚至觉得阿C花钱大手大脚。
两个人在一起,家庭文化和经济等各方面物质层面的差异最难逾越,两人对生活的态度差距甚大,最终不欢而散。
此外,由于物质层面不登对所带来的差距,还极易产生更多的不和谐,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不管是爱情或是婚姻,只要两个人建立亲密关系,就相当于两个人所有社会关系的融合,有着更复杂的人际关系需要处理,而在生活的琐碎中,无不渗透着双方各自的生活方式。
而如果,双方的生活方式差距太过悬殊,那会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格外费力,并且难以为继。
最近的一部热播电视剧《完美关系》中,斯黛娜和叶东烈的恋爱关系,可以说是此中典型。
一个是在广告公关界叱咤风云的女强人,一个是刚刚毕业还未在大城市站稳脚跟的穷小子。
对于这段恋情,两个人都是坦然的,可随着交往的深入,由于两个人物质基础所带来的差距,变得越来越明显。
两个人都很努力的融合到对方的生活中,但不会开香槟就是不会开香槟,买不起单就是买不起单,吃不了路边摊就是吃不了路边摊,不管是经济条件,还是社会地位,斯黛娜都高出叶东烈不少,这种原本就不平衡的关系结构,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斯黛娜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这段极其脆弱的关系,甚至远离了自己的圈子,可终究,还是徒劳。
最终,斯黛拉提出分手,她说:为了和你在一起,我关闭了自己的圈子,你舍弃了同学,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拥有美好的友谊和亲情,而不是众叛亲离。
确实,所谓“势均力敌”,就是两个人在一段关系中不必自降标准,也不必委曲求全,不必太多牺牲,而是两人都共同地,轻松地,让彼此都越来越好。
最后,在亲密关系中,思想和精神上的“门当户对”也尤其重要。
两个人思想和精神在同一层次是很重要的,两人思想和精神上的匹配,才能让彼此的生活愉快而轻松
婚姻中最可怕的关系,就是一方在前进,而另一方还在原地踏步不思进取。
阿J,新时代下的新婚妇女,结婚两周年的第二天,她想离婚了!
起初问及原因,她只是说对身边的那个男人失望了。
隔了好些天,她才道出原委:
她和老公阿K从大学就认识,自由恋爱三年,阿K为人温和善良,偶尔的小幽默很讨她欢喜,虽然喜欢打游戏,但在她长久以来的“管教”下也懂得一些分寸,学生时代的他们像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你侬我侬,喜多悲少,大学一毕业,她便托付了终身。
她说,原来有些男人婚前婚后判若两然,结婚后的阿K简直像变了一个人,最让她无法忍受的就是不上进和懒惰。
毕业时阿K的工作还算是体面,大的平台本应该有着大把的机会,可是他得过且过,按部就班,公司里同期的员工都成了骨干或主管,可他依旧是拿着新人的薪水,做着谁都可以做的事,原地不动。婚后一年,阿J的薪水是他的两倍。
这样的关系里,没挣到钱的人是很敏感的,涉及到钱的事情两个人好像很容易就吵起来。
回到家的阿K秒变“残疾人”,电脑桌和沙发就是他的“根据地”,不玩手机就玩电脑,双手不沾家务事,两腿离地清闲人。阿J下班回家,便忙着做饭拖地洗衣服,白天为了工资上班,晚上像是个免费的小时工。有时候心气不顺抱怨几句,就会引来争吵,两人在家里气氛就变得特别尴尬,谁也不说话,谁也不干嘛。
就这样,一个认真的计划将来,自顾自成长,而另一个,安于现状,贪于享乐。
这种来自于思想层面上的隔阂,比物质带来的差异更难以跨越。
最后,阿J还是离婚了,阿K百般挽留无济于事。
有时候婚姻这东西,经得住大风大浪,却往往会输在不起眼的平淡无奇里。
想要和你分享今天路上的遇到的那只流浪猫,你说没兴趣。
我想要知道你上班时办公室里的新鲜事,你说不了解。
这种隔阂越来越明显,每一次的试探都会换回一次失望,这样的关系更像是一场两个人的战争,一方满不在乎就像冰冷的兵刃,另一方每一次满怀期待都被刺中要害,击倒然后站起来,然后再击倒,再站起来,直到最后有一方发现躺在地上更舒服,就再也没站起来。
阿J就是那个更愿意躺在地上的人。
我们经常在说“三观一致”,什么是三观一致,又或者说,什么才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门当户对?
大概就是他抛出来的梗你能接住,你的言外之意和微小表情他能懂。
你的想法他认可,他的想法你也能理解,能换位思考也能互相沟通。
你们有相似的爱好,相似的口味,以及共同的奋斗目标。
你能欣赏他的优点,他同样也能宽容你的缺点。
你的脚步不断前行,他的身影也不落其后,你有你的梦想,他也有他的远方。
两个人的脚步一致,思想和观念也相似,这样的关系是足够诱人的,因为它足够轻松,也足够稳固。
回过头来,所以真正的“门当户对”,不仅是物质上的,更是在个人的思想和观念上,在生活观念上,以及个人的各方面能力之上。
李银河曾说,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客观来说,门当户对确实是婚姻的捷径。
确实如此。
所以好的关系一定是在门当户对的基础之上,我们彼此吸引又三观契合,相互坦诚且相对自由,我们实力相当所以能彼此独立,我们强强联合相互促进和成长,而我们的婚姻一定是建立在利益最大化的基础上,而并非单纯的依赖与被依赖。
都说婚姻是一座“围城”,而真正门当户对的婚姻却像是个“游乐场”,我们携手同行,一路通关,一路打怪,谁也不会落下,谁也不会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