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中,强争对错后你得到了什么
人一生都是在追求事业红火和家庭幸福两件事,二者相辅相成。
幸福美满的家庭一直是人们的向往,要求家里人员三观契合。
可事实上哪有那么多的三观相合,更多的是遇事不争对错,用爱感化彼此。
01
母亲平日在家里总是穿一些很旧的衣服,看到这样我都会帮她买几件,并一再跟她说,即使在家里也要穿的美美的,人生苦短,得抓紧时间打扮自己。
起初她还会说家里做家务穿个新衣服束手束脚,总怕弄脏,到后来我不停的说,她就开始嘴上答应,私底下却照旧。
“你再这样,以后我就不再给你买一针一线。”
我很生气的冲母亲这样说。
前不久母亲给我打电话说去看我外婆了。
“真是被你外婆气够呛。给她买的衣服都不穿,整整齐齐的装袋子里压箱底了。和她说过无数遍,不要整天盯着电视看,有空闲时间锻炼下身体,结果我到家就看到她在看电视。”
母亲对我一顿牢骚。
我也曾因为穿新衣服说过好几次母亲,现在母亲又因为同样的事情说姥姥。
我们三位错了吗?并没有,都是想让对方更好,只是抱怨式指责的做法错了。
生活中,很多人对墨守成规的父母,总是说一大堆大道理,殊不知,他们的一些行为已成了习惯。
母亲打扫卫生、洗衣做饭都可能会弄脏衣服,就连自己平日在家都会穿些旧的衣服,不用担心搞脏。
外婆更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对节俭有着信仰般的尊重,衣服只要不是破烂不能穿就不会丢掉,饭菜只要没馊掉就一直吃。
马东主持节目时曾提起他的母亲,他说,76岁的老母亲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关灯。
只要屋里没人,立马关灯。
马东开始还告诉母亲,一开一关会影响灯的寿命,亮着也费不了多少电。
但目前每次都说“好”,接着又关上了。马东再也不和母亲计较这样的小事。
节约用电早已成为母亲的思维定式,即使你分析的很透彻,她也改变不了长期下来的行为。
若是与他们面红耳赤的争对错,不仅寒了他们的心,也让彼此有了隔阂。
《礼记》中有这么一句,“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只要父母开心舒服,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就顺着他们的意好了,不和父母强争对错,就是最好的孝顺。
02
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婚姻固然让人们向往,但生活中更多的是围绕柴米油盐的争吵。
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成长环境不同,都使得看待问题产生偏差,争吵在所难免。
如此不同,与其强合三观,不如不争对错。
杨绛在《我们仨》里曾说过这样的小事:“我和钟书在出国的轮船上曾吵过一架,原因只为一个法文的读音。
我说他的口音带乡音,肯定读不对,他不服,说了许多伤感情的话,我也不甘示弱尽力伤他。
然后我请同船一位能说英语的法国人公断,他说我对,钟书错。
我虽然赢了,却觉得无趣,很不开心。”
夫妻相处总会有分歧,强争对错,分胜负,虽赢得了结果,却伤了感情。
有这样一则故事:
夫妻二人经营着一家文具店,平时丈夫只是偶尔到店帮忙。
临近过年,两人进了点对联。
丈夫想着为妻子分担点,便整日在店里,为了招揽生意,两人决定给前来购买对联的顾客送一个福字贴。
顾客越来越多,丈夫对聊得来的人便会多送点东西,有顾客主动要,也二话不说送很多出去。
不免有人钻空子,随便买副对联,假装寒暄几句便要好多东西。
妻子怒斥丈夫,言之凿凿的说他做错了,白空送那么多东西出去。
丈夫倍感委屈,自己也是想让别人有个好印象,增加点回头客。
妻子依旧不依不饶,争吵不断,甚至开始人身攻击。
说丈夫整日不管店铺,一来就给自己添乱,没啥本事,还强要面子。
其实丈夫也是好心,加上个人性格比较随和,可经过这么一大吵,两人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
伴侣之间遇到意见不统一的情况经常发生,若是一味的争辩对错,最后只会落的两败俱伤。
当一个人坚持己见,不愿改变时,执念就成了摧垮家庭的最后一根稻草。
家不是讲对错、辨是非之地,遇到意见分歧学会让步,以更柔和的姿态与对方交流。
幸福的家庭都很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个幸福的家是讲爱不讲理的,是遇到问题的相互理解而不是剑拔弩张。
每个人都应懂得退出家庭的“战场”,不争对错,主动让步,便是一种大智若愚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