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影评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与众不同的外星求生——《火星救援》

2015-12-03  本文已影响111人  魔鬼的赞歌

看这部电影开头的20分钟时,有一种强烈的《地心引力》即视感。几个宇航员欢声笑语地在执行任务,然后灾难来袭,主角落单,只能自己求生。我当时想,难不成就是一部火星版的地心引力吗?当然如果真的拍成那样也并不是坏事,只不过显得有点跟风了。然后主角爬回营地,自己给自己做手术,这一段让人想起《普罗米修斯》里自行剖腹产的桥段,同样的触目惊心,是大陆公映片中少见的血腥镜头。

然而在这之后,电影的风格却急剧变化,并没有我们想象中大部分求生片那样的关于主角心理的刻画。马特·达蒙扮演的太空植物学家是一个幽默、坚强的人物,在他身上能看到很多理性的光辉。不去沉没于自我心理困境,而是着手解决一个个现实问题。就像影片结束时他说的,问题之后又是问题,然后一个个地去解决它们。

对比近年来比较成功的太空科幻电影《星际穿越》和《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的风格显然大不一样。这个差异主要是在人物的设置上。我们可以发现马特·达蒙的角色并没有什么亲人子女出现,他一个人无牵无挂地在火星,还无时无刻的向摄像头卖萌和展示自己的逗比,连音乐都是别人留下的。他也并没有展现出对家乡和地球的那些执念。这是真正的绝处逢生,仅有的就是自己的生命,所谓nothing to lose大概就是这么个状态吧,活下去最重要。

《火星救援》据说是近年来最严谨的科幻片了,NASA为此片提供了众多帮助和建议。不过相对于科学上的严谨,影片对于美国之外的描述就很让人无语了。中国虽然在故事进程里起了很大的作用,可是片中对中国形象的无知和随意让我们看了觉得违和感爆棚。不单是那个奇怪的航天中心,还有港台腔的航天部长,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火星救援》的中国似乎还在80年代。后来看了相关介绍,原来为了省预算根本就没来中国拍,就在东欧找了个苏俄式建筑开拍了。

其实电影本身并没有太多可以说的。整体属于那种去了电影院自然觉得值回票价的靠谱商业片。雷德利·斯科特导演拍了许多风格各异的电影,质量基本都有保证,早年的《异形》、《银翼杀手》更是时代的经典。希望老爷子快点拍出《普罗米修斯2》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