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豆卓越计划

拆书之《拖延心理学》(一)

2017-03-26  本文已影响21人  山药豆

这周参加了邹老师的《拖延心理学》拆书活动,收获很大。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在拆书过程中,老师一直鼓励大家把拆书的片段和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勾连,有了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更容易理解和应用。

关于一个段落的讨论结束后,我提了一个问题:我经常把最重要的事拖到最后面,越是心里知道这件事很重要,越是绕着它走,不想碰。我先把无足轻重的一堆小事做完了,拖到deadline迫近,不得不动手,才开始做真正该做的事。老师,我这是什么问题啊?

没想到,当时坐在我对面,包括老师在内的三个人异口同声:你这不是问题~~~然后老师继续解释说:很多人都有这种情况,先做容易的事,后做难的事。这就是不想走出自己的舒适区。

真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三个人同时回答我,大家一眼就看透了我的情况,只有我自己一直没有认清问题的本质。

我在古典的书里看到过关于走出舒适区的统计,他说在企业里做绩效约谈时会把绩效后面加上三个维度:重要度、把控度和投入度。这样很容易就会发现人的懒惰本质——人们总是愿意在把控程度高的事情上反复花时间,而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不用力。当时看了这段内容,并没有想到这和我的拖延症有什么关系,现在老师一下点醒了我。

这让我想通了很多问题,比如:明明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还是控制不住想看书看视频的冲动,因为从书和视频中得到的收获能弥补这一天碌碌无为的空虚感,让我感到舒适;明明知道应该运动健身,但总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因为维持现状、保持现在坐(靠)在这里的姿势不动让我感到舒适。

物理课上学过,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人的惯性是与生俱来的,所以,维持现状总是最容易的,最舒适的。要打破惯性、建立一种新的习惯,总是要对物体施加作用力,要付出一些辛苦。

好在想明白了就好了。现在,每当我知道应该做一件事,但心里那个拖延小人又跳出来捣乱时,我就会对自己说:我知道你不想走出舒适区,那你决定一下吧,这次你是要战胜舒适区的限制力,还是要缴械投降呢。

到目前为止,我们互有胜负,但有一点让我感觉非常好,我现在知道对手是谁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