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育杂谈人生百味亲子教育

怎么让三岁的孩子准确表达幼儿园发生的事?

2021-05-25  本文已影响0人  执着的80后

①平静地询问孩子,尽量不要带任何激烈或负面的情绪;

同样作为家长,我非常理解每一位护子心切家长的心情,孩子在学校受到某些伤害,最心疼的是我们,最紧张的也是我们。

但我们一定要意识到,幼儿园也是个人际交往的场所,冲突和矛盾是不可避免的,老师不可能全程盯着每一个孩子看,而且孩子们都还那么小,基本都不知轻重,所以他们自身或相互间,有小磕小碰都是正常的,本着这样的心态,才能让我们尽量平静地去处理这样的事情。

向孩子询问时,也尽量不要带任何激烈的情绪,因为这时我们表现出紧张、焦虑、生气、难过的样子,都有可能误导孩子错误描述事件的真实情况,也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这是一件很严重、很难解决的事,从而更害怕说出口。

②帮助孩子还原事件时,言辞不要带有主观判断不要一开始,就问孩子“这是被其他孩子打的吗”,“你是被老师骂了吗”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通常都带有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而非事实。如果我们这样开口,就等于预设了这种结果,孩子也会顺着我们的思路去思考和判断,那么哪怕不是发生什么严重的事,他们也可能以为自己是真的“被打”或“被骂”了。

所以一开始我只问我看到的,“额头有个包包,疼吗

是被什么东西弄疼的”,而不是问“被人打了吗

被桌子磕到了吗”。

③提问不要太空泛,越具体越好;

如果我们问“发生了什么”,“到底怎么了”,“TA为什么这样对你”之类太空泛的问题,3岁孩子大概率是回答不上来的,因为他无法按你提问的思路去组织语言

所以我当时不是问啾啾“那时你们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打你”,而是问孩子“那时你们在跑吗”,“那时你们在玩玩具吗”,这样具体到孩子想一想就能答出的问题,并以此来判断事件发生的大致时间地点。

④提问不必强调事件本身,而要尽量还原孩子能回忆起的场景

当孩子明确表达自己是被打、被骂或受到伤害时,我们也不要马上就围绕事件本身提问,比如“怎么打”,“为什么打”,“用什么打”,这样又会陷入前面我说的“预设结果”的“主观判断”里,我们应该多引导孩子回忆当时能看到的场景,比如对方孩子当时手里拿着什么,老师当时在做什么。所以我在啾啾说“老师没看到”时,问他“老师在看着谁”,也是在用有助于他回忆的参照对象,来帮助他还原当时的情况。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