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模型》深度理解世界本质
为什么有的人会有选择综合征?为什么有的人学习力很强?为什么有的人认知能力比较差,即使读的书不少?
我们上学时,老师让背知识点,也会教解题思路,但是有关思维模型这个概念,却从未提及。其实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全套思维模型,相关领域的人士可以通过上课、导师指导、亲身体验学到它们。不过,只有少数思维模型可以用于普通的日常决策、解决问题和追寻真理。
这些用途广泛的思维模型称为“超级模型”,你的脑子中要有这些模型,还要讲自己的经验分门别类地纳入这个模型,框架,无论这些经验是间接获得的,还是直接获得的。
“逆向思维”帮助做决定
人的生活中,每天都要做无数个决定,每个人都希望多做正确的事,少犯错,甚至还想快速的做出正确的决定。
这时候,逆向思维就可以帮到你——反过来思考问题能解锁全新的策略和解决方案。
例如:大多数人投资的出发点是“多赚钱”,逆向思维就是把出发点换成“不亏本”。
再以健康饮食为例,最直接的做法是努力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只食用保质期内的食材,多在家里动手做饭,其实这很难做到,至少很难坚持。逆向思维则是努力避开不健康的饮食选择,你可能还是会以前常去的餐厅,只是选择比较健康的食物罢了,这样,反而容易执行。
“反脆弱”就是符合这一理念的产物。
脆弱的对立面,不是韧性,不是坚强,而是反脆弱。韧性最多只是抵抗冲击力,维持原状;反脆弱则会让事物变得越来越好。
如果你的思维是反脆弱的,随着你从失误中汲取教训,并以周遭环境互动,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会变得越来越好。就像你去健身房锻炼一样——你不断锻炼自己的肌肉和骨骼,让它们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强健。
巧妙运用“框架效应”
在做决定,或解决问题时,力求客观,那么最好考虑一下自己的参照系。参照系存在一种思维陷阱,也叫作“框架效应”,指的是,你展示情况或解释的方式。
当你向别人说明某个重要问题时,会试着以有助于他们理解的方式进行描述,为展开对你有益的对话奠定基础。
例如,你希望自己所在的机构,开展一个耗费巨资的新项目,就要告诉大家:这是一个超越竞争对手的潜在机会,而不是走上来就说,这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资源的冒险活动。
对于购买决策的解释,一个很有用的概念就是——“锚定”。它描述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地过度依赖第一印象。这时,框架效应的信息就锁定了选择。
比如企业报价时,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杂志为读者提供了三种订阅方式:
*只订阅网页版(59美元):16%
*只订阅纸质版(125美元):0
*订阅纸质版加网页版(125美元):84%
为什么加上中间选择为0的选项?原因是,如果删除这个选项,结果是:
*只订阅网页版(59美元):68%
*订阅纸质版加网页版(125美元):32%
现在我们知道,即使加的选项没有人会选它,他也能起到“锚定”作用。
“灰度思考”帮助去除“证实偏差”
人类在搜集,解释新信息时往往带有偏见,以此证实自己先前存在的观念,这种倾向被称为“证实偏差”。
当你是事件主角时,常常会对自己有利的角度解释你的做法,而当你是旁观者时,则往往会指责对方的内在本质,因而,这个模型有时也被称为“行为者——观察者偏差”。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我们需要“灰度思考”。
这个概念是从史蒂文.桑普尔的著作《卓越领导的思维方式》中学到的,你可能会认为某件事非黑即白,但事实上真相介于两者之间,呈现灰色。
“灰度思考”也就是“中性思考”,它的本质在于,在你听完所有相关的事实和论据之前,不要对某个重要事件形成自己的看法,直到情况迫使你不借助所有事实的情况下,形成一个观点。
而测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属于上乘,要看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不碍于其处世行事。
这种思维模型极其强大,因为它迫使你保持耐心。通过推迟做出决策,你就有可能避免陷入“证实偏差”,因为你还没有做出需要正式的决定。
进行中性思考是很困难的,因为一切细微差别和不同观点都可能导致认知失调,但是与失调作斗争是值得的,它能使你离客观真理更进一步。
我们有时会发现直觉很管用,其实那是有灵气,睿智的人,潜意识的思维模式,迅速构建出的预见性。
书中提到的思维模型,相关的名词术语几乎是海量,加之理论略多于实例,所以让人感觉是一场头脑风暴,但其实有非常难以下咽,想知道如何警惕“黑天鹅事件”,警惕群体思维带来的盲点,如何从博弈论角度分析冲突,检查自己的处境是否处于囚徒困境等,还是自己看看这本书吧。